Workflow
两大在华业务将合并,恒天然仍面临三重考验
北京商报·2025-07-17 21:40

业务重组决策 - 恒天然大中华区将安佳消费品团队与专业餐饮(AFP)团队合并,而非此前宣布的全球消费品业务双轨剥离[1] - 此举旨在应对业绩下滑压力,寻求降本增效,2024财年大中华区收入同比下降9.94%至63.69亿新西兰元[1][4] - 消费品业务2024财年收入3.94亿新西兰元但亏损1500万新西兰元,餐饮服务业务收入23.77亿新西兰元且盈利2.99亿新西兰元[1][4] 战略调整背景 - 2024年5月公司宣布全球计划剥离消费品业务(涉及Anchor等8个品牌)并出售大洋洲和斯里兰卡业务,但保留大中华区消费品业务[3] - 保留原因包括品牌策略考量(避免"安佳"品牌混淆)和产品重叠问题(贝恩与普华永道研究证实零售与餐饮渠道产品交叉)[3] - 分析师认为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和产品重叠问题使得合并比全球剥离模式更符合实际需求[4] 餐饮业务优势 - 餐饮服务业务2024财年全球收入40.50亿新西兰元(+4.79%),其中大中华区贡献23.77亿新西兰元(+7.46%),占比超58%[6] - 安佳专业乳品受益于中式糕点、新茶饮等新场景,中国烘焙市场预计2029年达8595.6亿元,稀奶油进口量维持9%增速[6] - 公司加强布局:2023年9月启用武汉应用中心,2024年5月推出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稀奶油和获奖烘焙黄油产品[7] 整合挑战 - 合并后新部门收入超27.71亿新西兰元,但面临产品重叠(黄油/芝士等品类交叉)、团队磨合(B端与C端模式差异)、竞争加剧三重考验[8] - 竞争对手包括雀巢、总统等国际品牌及本土企业(君乐宝稀奶油、伊利奶酪业务2024年B端增长超20%)[9] - 分析师指出组织架构整合是关键挑战,需实现渠道资源共享和产品创新协同效应[8] 市场战略 - 公司采取差异化中国策略,优先考虑品牌统一性和渠道效率而非套用全球模式[4] - 行业专家认为长期增长取决于品牌定位和产品差异化问题的解决效果[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