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理转型背景 - 我国城镇化进入稳定发展期,城镇化率达67%,城镇常住人口94350万人[2] - 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阶段,需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应对"城市病"[1][5] - 中央提出转变城市工作重心,创新治理理念、模式、手段[1] 城市治理核心内容 - 涵盖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系统性管理[3] - 四大治理领域:基础设施维护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管道更新等)、资金高效配置、人口差异化服务(新市民/原住民需求)、生态环境保护(减污降碳)[4] - 治理效能直接影响居民生活品质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5] 超大特大城市治理挑战 - 全国22个超大特大城市(10超大城市+12特大城市)贡献全国35%GDP、58%进出口总额[7] - 治理难点包括基础设施老龄化(交通/房屋维修压力)、人口高流动性、数据安全风险[5][7] - 现存短板:公共服务精准供给不足(弱势群体保障弱)、物业管理矛盾(老旧小区停车难)、跨部门协同机制不健全[10] 治理创新实践案例 - 资源配置:建立"15分钟公共服务圈",北京"接诉即办"解决率97%(1.5亿件诉求)[8][14] - 数字治理:上海"一网通办"推动政务数字化,气象预警系统提升应急能力[9] - 区域协同:长三角示范区形成154项制度创新,57项全国推广[9] - 基层改革:上海街道"6+2"机构设置、北京"街乡吹哨"跨部门协调机制[13] 基层治理精细化路径 - 党建引领:海淀区"大家商量着办"激发群众自治,桐乡市"三治融合"模式[15] - 网格化管理:上海"多格合一"整合多类网格,福州"一线处置"实现问题高效解决[14] - 政民互动:北京"接诉即办"结合行政与社会力量,构建全周期管理平台[14]
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经济日报·2025-07-18 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