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与无人机监管政策 - 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将无人机"黑飞"行为增列为妨害公共安全情形,设定5-15日行政拘留处罚标准,2026年1月1日施行 [3][11] - 《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于2024年1月1日实施,首次系统性规定无人机飞行审批、空域管理及安全规范 [10][11] - 管制空域包括真高120米以上区域、机场周边、军事禁区等,未经批准禁止飞行;适飞空域允许微型/轻型/小型无人机自由飞行但需遵守视距内操作规则 [6][20] 无人机行业现状与"黑飞"乱象 - 消费级无人机价格降至千元门槛,农林植保、物流配送等领域应用普及,但未登记/未审批飞行问题突出 [6][8] - 2024年天津滨海机场因"黑飞"导致航班大面积延误影响数千旅客,大理景区违规飞行者被行政拘留10日 [4][6] - 技术漏洞包括自行组装无人机规避电子围栏、破解厂商限飞系统,部分飞控板改装套件可轻易获取 [8] 监管技术与机制建设 - 河南等多地公安机关组建警务航空队,配备反制设备执行监测与干扰任务,2024年7月卫辉市案例显示可快速响应违规飞行 [12][13] - 当前反制技术存在局限性,需结合AI、北斗、5G-A构建智能管控网络,强化电子干扰与侦察能力 [16] - 部门协同不足问题凸显,民航/公安/工信数据未打通,需建立低空飞行智能监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15] 地方监管经验与行业规范 - 深圳禁止销售不合规无人机及破解改装行为,浙江明确遇险上报流程,四川实行空域分类管理(管控/报备/自飞) [17][18][19] - 无人机操作需实名登记,小型/中型/大型无人机飞手须持证,微型/轻型仅需掌握操作规范 [6][22] - 厂商内置电子围栏限制禁飞区操作,但部分产品存在技术漏洞需升级防护 [7][8]
天空不是法外之地 任性飞,不中!
河南日报·2025-07-18 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