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李亚姣评《理解性别差距》︱追踪美国两百年女性经济史
搜狐财经·2025-07-18 11:23

女性劳动参与率U型假说 - 美国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率呈现U型走势:19世纪早期较高,随市场经济发展下降,二战后再次上升[3][4] - 工业化推动单身女性劳动参与率持续增高,同时导致初婚年龄提高和不婚比例增加[4] - U型假说核心机制:女性市场价值超过家庭价值时就业率回升,该理论在1995年正式提出[4] 职业性别隔离与收入差距 - 1900-1960年美国职业性别隔离严重,相异性指数变化微弱,70年代才开始下降[6] - 制造业存在"性别光环"现象,如肉类加工业认为女性不适合持刀工作[6] - 文书部门性别收入差距显著,女性以男性身份获酬可使收入比率从64%提升至80%[7][8] 劳动力市场制度性障碍 - 1920-1950年已婚女性就业增长缓慢主因包括职业限制、工作时间期望和儿童保育政策[10] - 婚姻限制政策(Marriage Bar)在1920-1950年普遍存在,禁止已婚女性从事文书/教师工作[11] - 保护性立法虽缩短女性工作时间但未改善就业,平等权利修正案延迟至1971年通过[12] 行业分类与性别分布特征 - 19世纪美国行业分为混合型(纺织/烟草)、女性密集型(服装/造纸)和男性密集型(钢铁/农具制造)[6] - 男性劳动者超60%集中在几乎无女性的行业,职业隔离通过社会惩罚手段维持[6] - 内部劳动力市场取代现货市场后,晋升制度和技能投资加剧文书行业性别歧视[7] 经济因素与劳动参与率关联 - 二战后劳动力需求增加直接提升女性就业率,生育率下降是1890-1980年队列参与率提高的主因[9] - 1920年代已婚年轻女性就业提升与教育程度和白领机会增加显著相关[9] - 1950年代婚姻限制政策废除与年轻女性供给减少、年长女性供给增加密切相关[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