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冰原镌刻青春坐标系
中国自然资源报·2025-07-18 11:57
中国极地考察站建设与运营 - 中国第5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于2025年2月7日开站,填补了我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 [3] - 秦岭站建设面临平均风速6-7级的恶劣环境,突击队完成9500余吨物资卸运、2000吨钢结构安装,建成5120平方米主体建筑 [4] - 昆仑站建于南极冰穹A区域,海拔最高环境最恶劣,2009年建成标志着我国南极内陆考察能力突破 [6][9] 极地科考成就与数据 - 长城站运营40年,2025年站庆期间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接待7国70余名考察队员 [11][12] - 黄河站2004年建立,2024年支撑20批60人次考察任务,完成4个长期项目+14个科研项目+1个国际合作项目 [14][15] - 秦岭站建设创中国速度:13天卸货9500吨(日均730吨),52天完成主体工程 [4] 极地科研价值与战略意义 - 南极罗斯海区域科考对研究全球环境演变和资源开发具重大科学价值 [1][3] - 冰穹A区域是冰川/大气/天文研究极佳位置,昆仑站为全球极地科研提供关键支点 [6][9] - 北极黄河站的生态气候观测直接关联中国农业、渔业等经济利益,数据支撑全球气候变化研究 [15] 青年突击队贡献 - 团队青年占比76.9%,承担秦岭站幕墙封闭、昆仑站物资运输等急难任务 [16] - 在长城站优化卸货流程实现24小时作业,在黄河站保障90天设备零故障运行 [11][15] - 累计8次南极考察的队员占比高,展现"爱站如家"的极地精神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