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Agent市场现状 - 通用Agent面临增长放缓困境,Manus访问量从3月2376万次下跌至6月1781万次(跌幅25%),Genspark访问量下降8% [10] - 商业化表现波动明显:Manus 5月ARR达936万美元但6月MRR环比下跌超50%至254万美元,Genspark同期ARR 3600万美元但MRR下跌13.58%至295万美元 [9][11] - 核心问题在于缺乏杀手级应用场景,当前功能集中于PPT生成、多模态处理等办公场景,用户付费持续性不足 [2][11] 竞争格局变化 - 基础模型能力溢出侵蚀市场:Claude Opus 4等模型提供不限量服务(200美元/月),相较Manus Pro会员199美元/月但限制每日约10次任务更具性价比 [4][6] - 垂类Agent在企业端形成优势:Head AI等垂类产品能对接内部知识库,准确度显著高于通用Agent [7] - 大厂主导国内市场:百度、字节等通过免费策略挤压创业公司空间,MiniMax等采用积分制但难敌大厂资源 [12][13] 技术演进方向 - 强化学习(RL)成为突破重点:月之暗面Kimi-Researcher通过RL将HLE测试得分从8.6%提升至26.9%,OpenAI ChatGPT Agent最新达41.6% [18][20] - 长文本处理能力升级:MiniMax M1模型支持100万token上下文,优于Gemini 2.5 Pro的200K上限 [17][18] - 多模态集成趋势明显:MiniMax融入视频生成能力,百度心响整合原有对话系统 [15] 商业模式挑战 - 成本转嫁矛盾突出:Manus采用积分制导致高频用户成本高企,对比基础模型API无使用次数限制 [6] - B端落地障碍:企业需求与通用Agent"黑盒"特性存在冲突,需深度集成内部系统 [7] - 大厂生态战略:阿里、字节等侧重开发者平台建设,通过比赛推广而非直接产品竞争 [11]
90%被大模型吃掉,AI Agent的困局
36氪·2025-07-18 1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