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模式的核心特点 - 政府主导推进,提供场地和门票等支持,降低参与门槛,有效提升群众参与度[2] - 业余属性突出,限制职业球员数量(苏超每队最多3名现役职业球员,赣超全业余阵容),激活基层足球生态[3] - 强化地域归属感,通过历史、地理、饮食等文化元素增强集体情感,提升赛事短期爆发力[5] 苏超模式的成功案例 - 赣超首轮场均观赛人数达13392人,超过同期中甲联赛第16轮的10555人[2] - 江苏、江西、四川、湖南、武汉、哈尔滨等多地已开展或推进类似城市足球联赛[2] - 苏超和赣超通过文旅宣传系统的大力推广,实现快速出圈[2] 复刻苏超模式的挑战 - 经济层面:江苏GDP全国第二,地级市最低GDP近4500亿元,远超西部省份,经济兜底能力差异显著[6] - 基建层面:江苏13个地级市均拥有容纳3万人的大型体育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全国领先[6] - 交通层面:江苏高铁通车里程全国第四,95座铁路车站点,两小时高铁通行圈便利球迷出行[8] - 地理层面:江苏地形平坦,而西藏、四川等地受天堑阻碍,足球交流难度大[8] 苏超模式的可持续性问题 - 初期高度依赖政府财政支持,缺乏自我造血能力,长期运行面临挑战[9] - 赞助商涌入推动短期热度,但若热度下降,社会支持力度可能减弱[9] - 文化层面的“城市玩梗”带来流量,但快消型文化符号易引发审美疲劳[16] - 需从梗文化转向足球文化的情感纽带,实现代际传承和运动普及[18] 苏超模式的未来方向 - 需探索“适配性创新”,结合本地经济、基建、文化特点发展差异化模式[19] - 重点在于将足球融入具体生活场景和地域文化,从“现象级爆款”转为“日常性生态”[18] - 目标应是让足球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单纯追求职业化或国际赛事成绩[19]
苏超模式,中国足球的答案?
36氪·2025-07-18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