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非银支付机构监管将迎新规!央行拟按5类11级差异化监管
南方都市报·2025-07-19 10:00

中国人民银行修订非银行支付机构分类评级管理办法 - 中国人民银行就《非银行支付机构分类评级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共五章二十三条,涵盖总则、评级指标及方法、评级结果及运用、组织实施及附则 [2][3] - 修订旨在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及《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强化分类监管作用,实现全链条全领域监管 [4] 修订核心内容框架 - 总则:明确分类评级定义及工作原则,建立由支付结算部门牵头、多部门参与的评级工作机制 [5] - 评级指标及方法:设定公司治理、业务规范(25分)、备付金管理、用户权益保护、系统安全、反洗钱措施、经营稳健性七大模块(总分100分),每年开展一次评级 [7][9] - 评级结果运用:分为A(AAA/AA/A)、B(BBB/BB/B)、C(CCC/CC/C)、D、E共5类11级,E类机构认定标准包括提交虚假材料或违法犯罪等情形 [10][12] - 组织实施:评级对象为设立满一年的支付机构,流程包括自评、初评、复评及结果通知 [7] 差异化监管措施 - A类机构:仅需限期整改 [12] - B类机构:整改问题并增加监管谈话 [12] - C类机构:提高谈话频次并可能列为抽查对象 [12] - D/E类机构:面临更严格监管举措 [12] 评级调整机制 - 加分项:最高加5分,针对履行社会责任、协助监管成效突出等行为 [10] - 减分项:最高减15分,涉及材料报送违规、股东变更不合规、为非法活动提供支付服务等情形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