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难喝的尖叫卖68元?这场炒作里,没一个“正常人”
搜狐财经·2025-07-20 13:31

行业现象分析 - 临期饮料被商家炒作成"绝版"商品,价格从原价5元飙升至68元,利用"情怀"和"独特"概念进行营销 [1] - 商家通过信息不对称和虚假宣传(如"最后一批")人为制造稀缺性,诱导消费者购买 [1] - 平台对这类炒作行为采取放任态度,形成商家-平台-消费者的共谋关系 [4] 消费者行为分析 - 消费者明知产品难喝且临期,仍以"青春记忆"为由高价购买,形成非理性消费 [4] - 部分消费者通过拍摄"挑战天价难喝饮料"视频获取流量,进一步助推炒作现象 [4] - 消费行为从实用需求转变为符号消费,将"被坑"美化为"时髦" [4] 产品特性分析 - 红色尖叫饮料因独特的红参味曾被市场评价为"难喝",现却成为炒作标的 [1] - 产品实际价值与价格严重背离,68元定价远超饮料本身价值 [1][4] - 农夫山泉曾复产该产品,证明所谓"绝版"说法不实 [1] 市场机制分析 - 市场出现病态炒作现象,将本应淘汰的产品包装成收藏品 [4] - 价格机制失灵,临期商品反而获得溢价 [1][4] - 整个产业链(生产-流通-消费)形成畸形的价值评估体系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