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对话开源证券毛剑锋:从“通道中介“到“价值发现者”,投行转型见效但仍需磨合|科创资本论
第一财经·2025-07-20 13:56

科创板发展现状 - 科创板已成为拥有580余家上市公司的"硬科技"企业聚集地 [1] - 科创板企业2024年研发投入总额达1680.78亿元,超过净利润的2.5倍 [6] - 科创板上市企业境外收入达4303.61亿元,同比增长6.1% [7] 科创板改革举措 - 证监会推出科创板"1+6"改革措施,包括设置科创成长层、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等 [4] - 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全部纳入科创成长层,调出条件实施新老划断 [10] - 改革允许在审未盈利企业定增补充流动资金,丰富ETF品类并探索风险管理工具 [12] 科创板制度创新成效 - 科创板率先试点注册制,支持未盈利企业、特殊股权架构及红筹企业上市 [6] - 科创板通过超万亿直接融资推动"科技-产业-资本"良性循环 [7] - 科创板经验已向创业板、北交所推广 [7] 投行角色转型 - 投行需从"通道中介"向"价值发现者"转型,帮助企业精准定位 [13] - 投行需加强对产业结构和政策的理解,增强行业咨询和战略咨询能力 [13] - 投行对项目的考量从单一财务指标转变为综合评估模式,关注"两符合""四重大" [14] 未盈利企业上市影响 - 重启未盈利企业上市为研发阶段科技型企业提供重要资金支持 [4] - 为投资机构提供更多退出通道,为市场投资者提供新的投资标的 [4] - 配套监管措施要求企业定期披露研发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12] 科创板国际化布局 - 科创板公司瞄准价值链上游,重新定义国际竞争的"定价权"和"话语权" [7] - 科创板国际化布局提升中国科技企业全球竞争力,推动科技成果国际化应用 [7] 投行发展现状 - 开源证券提出打造"一流北交所特色券商",北交所IPO在审企业数量9家,排名全市场第六 [14] - 投行转型初见成效,但仍在持续磨合中,长期需构建价值发现和风险定价等核心竞争力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