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理人现象的兴起与泛滥 - "主理人"概念最初源自日本潮流文化 指品牌创意决策运营的核心角色 具有高度人格化特征 [2] - 传入中国后成为独立设计师买手店老板等小众领域从业者的身份标签 强调审美与文化属性 [3] - 2023年起该标签迅速泛化 从线上平台到线下市集呈现爆发式增长 演变为"标签通货膨胀" [5] 主理人经济的表现形式 - 线上平台出现各类"主理人宇宙" 包括法律主理人空间美学主理人等跨界应用 [6] - 线下消费场景高度同质化 表现为标准化陈列设计(亚麻桌布牛皮纸价签等)和统一话术体系 [6] - 典型业态包括精品咖啡馆(49 9元起价单品)创意市集(手工皂香薰等义乌小商品)等 [7] 消费者反应与市场反馈 - 小红书等平台出现集中吐槽 认为"主理人"标签已成为收割溢价的手段 [10] - 消费者投诉案例包括88元手冲咖啡主理人无法说明风味处理法等具体问题 [10] - 部分从业者开始自嘲式放弃标签 建议回归"个体户"等传统称谓 [10] 主理人标签流行的社会心理 - 满足年轻创业者既要商业收益又要文化认同的双重需求 [11] - 符合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提出的符号消费理论 消费者购买的是生活方式符号 [12] - 为数字游民等新型职业者提供身份认同锚点 缓解社会转型期的职业焦虑 [13] 成功主理人商业的核心要素 - 品牌深度体现为产品物化能力 如绍兴旧书店的绝版书大连B-side唱片店的音乐活动 [16][18] - 用户连接强调双向共建 阿那亚模式证明社群运营可形成商业护城河 [19] - 商业可持续要求财务营销供应链等基础能力 网红店普遍因盈利不足快速倒闭 [20] 行业标杆案例与专业观点 - 成都品牌主理人"大树"强调经营能力是基础 反对过度包装生活方式 [15] - 新华社报道的大连B-side唱片店通过五年运营验证文化商业结合可行性 [18] - 行业观察指出伪主理人常见问题包括本末倒置(如上海咖啡馆特调事件)等 [18]
完蛋,我被「主理人」包围了!
36氪·2025-07-20 1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