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期货”十年:以金融之力护航“三农” 筑牢稳收增收“防护网”
证券日报·2025-07-20 19:25
大商所"保险+期货"模式发展 - 首创于2015年,融合保险与期货双重优势,将期货市场风险管理功能延伸至农业领域[1] - 十年间从"保价格"演进至"保收入",覆盖范围从分散试点扩展至县域覆盖,品种从单一种植拓展至种养兼顾[1] - 截至2024年底累计支持1338个项目,覆盖31个省级行政区,保障现货2015万吨,赔付超20亿元,惠及农户183万户次[1] 广西地区实践成果 - 2024年全区项目保障农产品现货价值超79亿元,覆盖农户1.98万户次[1] - 建立"财政奖补+风险共担"机制,财政部门提供保费补贴,形成"保险+期货+产业"联动模式[2] - 防城港市2024年落地2个生猪项目,为18万头生猪提供2.6亿元风险保障[2] 养殖领域专项突破 - 2018年模式扩展至养殖领域,截至2024年投入5.6亿元支持1068个饲料养殖类项目,赔付10.54亿元,覆盖26.4万养殖户[3] - 生猪期货上市后(2021年起)落地644个项目,有效对冲"猪周期"风险[3] - 吉林省汪清县案例显示大豆价格下跌时通过项目赔付保障种植收益[3] 制度创新与未来规划 - 2018年推出"农民收入保障计划",2025年设置生物育种、"银期保"种收、饲料养殖三大专项[3] - 未来将强化政企联动,优化模式设计,提升可持续性与可复制性,促进小农户对接大市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