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离岸家族信托为何频频“翻车”?这些细节你必须知道
第一财经·2025-07-20 20:35

离岸家族信托的雷区 - 离岸家族信托近年因富豪、企业家设立不当引发法律税务纠纷,信托不等于绝对安全,结构设计、控制权安排和法律合规的疏忽可能导致"信托被击穿"或资产不保 [1] - 常见雷区包括保留实控权、忽略税务合规、资产来源不清、设置时机错误、信托条款不专业 [1][7] - 信托架构设计仅占成功落地的10%成本,执行才是关键,需严格遵循信托安排、管理合规、避免控制权混同 [7] 现金信托与股权信托的差异 - 现金信托资产直接存放在受托人名下,资金流动需受托人同意,委托人无法随意转移资金,具有良好资产隔离与合规性 [2] - 股权信托资产为离岸公司股权,若SPV公司董事由委托人或家族成员担任,可能导致资金被代理人支取,违背信托目的,存在"名为信托,实为自持"的法律风险 [3] - 股权信托若未规定"代位"机制,继承人可能绕过受托人直接操作资金,导致信托独立性存疑 [3] 离岸信托设立地点的选择 - 中国香港因早年信托法局限(如信托存续期仅80年)并非热门地,2013年调整后允许信托无限期存在以增强竞争力 [4] - 香港财富家族更多选择BVI等"避税天堂"设立信托,但开户银行在香港的情况常见 [3][4] 离岸信托的税务风险 - 离岸家族信托可合法合规实现税务优化,但对美国税务居民或绿卡持有者风险高,可能触发"回溯规则"或"CFC规则"导致重税 [5] - 美国税务居民作为受益人时,离岸信托形式通常为FGT(外国授予人信托),委托人去世后转为FNGT(外国非授予人信托),未分配利润可能触发回溯规则,实际有效税率达50%~70% [6] - 委托人去世后未及时调整信托结构将关闭税务调整窗口,需提前规划备用架构 [6] 控制权与法律匹配问题 - 保留实控权是常见雷区,如张兰案例中法院认定其对信托资产具实质控制权,导致信托被击穿 [7][8] - 境外信托控制境内资产风险极大,法律适用、汇兑和执行不匹配易导致信托失效,建议"内外分离"(境内资产由境内信托控制,境外资产由境外信托控制) [8] - 红筹企业例外,创始人可通过离岸信托持有境外流通股,因资产本身在境外且法律关系清晰 [8] 家族信托的核心理念 - 高净值人群需科学理性看待家族信托,系统性设计传承架构,避免碎片化决策导致"翻车" [9] - 公益向善的财富管理理念对家族传承至关重要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