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光伏产业链全面出海 可持续性议题摆上日程
证券时报·2025-07-21 02:41

中国光伏产业出海现状与趋势 - 中国光伏产业出海已从产品销售转向技术、资本、项目全面输出,实现全产业链协同出海[3][7] - 2021-2024年光伏产品出口额分别为284亿、512.4亿、484.8亿、320.2亿美元,2024年前8个月出口量仍保持可观增速[4] - A股光伏上市公司海外收入从2021年2089.39亿元增至2023年3855.71亿元,2024年虽同比下降12.68%仍达3366.85亿元[1][4] 企业海外布局与业绩表现 - 天合光能"十四五"期间组件出货超200GW(增长近3倍),支架出货23GW,储能出货近10GWh,在西班牙等地建立生产基地[5][8] - 通威股份2024年海外出货同比增长98.76%,覆盖70+国家,完成多国项目落地,品牌入选福布斯中国出海TOP30[5][6] - 钧达股份海外销售占比从2024年23.85%跃升至2025Q1的58%,在土耳其共建5GW N型电池基地[6][7] 出海模式升级与技术输出 - 出海路径从"中国造全球卖"升级为"全球造全球卖",在中东、欧洲等地建设本地化生产基地[7][8] - 技术输出成为新重点:通威TNC 2.0组件融合四大关键工艺,钧达向土耳其项目导入N型电池技术[9] - 资本出海加速,隆基、晶科等多家企业宣布境外上市计划,钧达成为光伏首家A+H股公司[9] 市场机遇与挑战应对 - 2024年对23国组件出口额增长超1000万美元,对33国增长率超100%,存在结构性机会[4] - 企业通过本地化分销体系(通威)、区域认证(16个)、本地团队建设等方式应对政策差异[6][10] - 构建"市场洞察-产品创新-品牌输出"系统闭环,强调供应链弹性与合规管理[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