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链接世界 共创未来】一台人形机器人背后的“超级链”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概况 - 中国已构建完整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链 所有核心部件均实现本土化供应 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制造体系和最完备的供应链体系 [1] - 全国数百家厂商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链 形成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为核心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长江沿岸四大产业集群 [3] - 过去5年中国累计申请5880项人形机器人专利 远超美国的1483项和日本的1195项 呈现断层式领先 [5] 区域产业链分布特征 - 芯片产业链突破"卡脖子"环节 武汉、深圳、天津、长沙等地已建立完整供应链 [3] - 决策系统产业链集中在杭州、合肥、上海、深圳、北京等科技高地 [3] - 传感器研发企业高度聚集于长三角和珠三角 北京、合肥、南宁、潍坊形成次级集群 [4] - 执行领域厂商分布最广 上海、广东、江苏等东部地区占主导 湖北、四川等长江沿岸地区快速追赶 [4] - 轻量化材料产业链覆盖长三角、珠三角及河南等地 产能优势显著 [4] 产业协同发展动力 - 人工智能电动汽车行业成为最大协同方 在动力电池领域渗透率达67% 智能网联领域达100% [7] - 汽车厂商在感知/执行领域渗透率38% 决策领域44% 躯体外壳领域88% 形成深度技术迁移 [7] - 政策驱动效应明显 2015年新能源汽车政策与2023年人形机器人政策形成产业接力 [7] - 摩根士丹利指出中国优势来自成熟供应链、本土市场机会和政府支持的三重叠加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