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西夏陵申遗成功 实证交往交流交融历史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7-21 13:49

西夏陵申遗成功 - 西夏陵于2025年7月1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6] - 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增至60项[2] - 申报遗产区范围3899公顷 缓冲区40569.5公顷 总计44468.5公顷[10] 历史价值与地位 - 西夏陵是11至13世纪西夏王朝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考古遗存[10] - 实证了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多民族融合与多元文化交流[10] - 出土可移动文物7100余件 包括建筑材料、陶瓷器、武器等[9][16] - 出土近4000块残碑 包含西夏文和汉文双语碑刻[16] 建筑特色与布局 - 陵区含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32处防洪工程遗址[9] - 采用集中式布局 沿贺兰山走势呈西南至东北方向延展[12] - 9座帝陵均包含阙台、碑亭、月城等标准建制 形成"凸"字形平面布局[12] - 建筑融合唐宋陵寝制度与佛教元素 创新融入党项习俗[11][13] 文化交融特征 - 建筑构件如绿釉鸱吻融合龙与鱼元素 体现中原文化吸收创新[15] - 石雕力士支座展现胡人风貌 是对唐宋佛教石刻艺术的创新[15] - 西夏仿借汉字创制近6000个西夏文字 形成双语文化现象[16] - 出土丝织品包括素罗、纹罗等精良品种 体现纺织技术进步[17] 保护管理措施 - 1972年开始系统保护 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 - 已完成9座帝陵、44座陪葬墓本体加固[20] - 建立包含20万条数据的文物数据库[20] - 采用土坯砌筑和夯筑支顶加固技术解决土遗址根部掏蚀问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