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出创新“加速度”
上海证券报·2025-07-22 03:58
科创板改革成效 - 科创板改革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速产业链整合,资本更高效赋能科技攻坚[1] - 科创板超六成上市公司创始团队为科研人才或行业专家,近三成公司实控人兼任核心技术人员,超七成公司建立产学研协同机制[2] - 科创板引导"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风气,九成公司上市前获创投机构投资,一级市场投资总额约4500亿元,平均每家获投约9.3亿元[3] 企业融资案例 - 迪哲医药成为科创板首单适用"轻资产、高研发投入"标准完成再融资的未盈利企业,募资17.96亿元用于核心产品研发和生产基地建设[2] - 摩尔线程和沐曦集成两家国产GPU企业科创板IPO申请获受理,体现科创板支持未盈利企业的定位[4] - 禾元生物通过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审核,成为该标准重启后首批受益企业[5] 制度创新方向 - 科创板推出"1+6"改革措施,"1"为设立科创成长层并重启未盈利企业第五套标准上市,"6"包括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至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领域[5] - 科创板加强科创成长层风险揭示、未盈利企业信息披露要求,压实证券公司责任[6] - 科创板财务指标"市研率"正成为比营收和利润更重要的投资衡量标准[3] 产业生态影响 - 科创板带动资源配置生态缓解企业研发资金压力,鼓励源头创新和核心技术突破[2] - 投资逻辑从关注报表转向技术底层内核,"卡脖子"领域关键赛道成为投资重点[3] - 科创板畅通创投退出机制,增强资本陪伴企业成长的耐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