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融政策背景 -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养老金融列为"五篇大文章"之一,要求构建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1][2] - 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扩大年金制度覆盖范围,推行个人养老金制度[2] - 我国养老金融概念包含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和养老产业金融三部分[3] 第一支柱现状 - 截至2023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66亿人,基金累计结余7.81万亿元[4] -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5.21亿人,基金结余6.36万亿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5.45亿人,结余1.45万亿元[5] -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预计2035年累计结余用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年均待遇2671元仅为城市低保28.33%[6] 第二支柱现状 - 企业年金参保企业2.56万户,职工覆盖率7.82%;职业年金覆盖6668万人,覆盖率16.59%[7] - 第二支柱整体职工覆盖率24.21%,考虑15岁以上人口则降至8.32%[7] - 企业年金发展缓慢主要受限于中小微企业参与门槛高和自愿参保模式[7] 第三支柱现状 - 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超6000万人,但实际缴存率仅20%,人均缴存2000元/年[9] - 专属产品共810个,储蓄类占比57.41%,基金类24.69%,保险类14.69%,理财类3.21%[11] - 产品同质化严重,运作满一年的基金类产品正收益占比不足1/6[17] 第三支柱发展瓶颈 - EET税收模式仅对10%综合所得人员有吸引力,低收入群体缺乏参与动力[12][13] - 居民金融素养不足,60%养老基金投资者缺乏长期规划意识[16] - 银行服务以推销为主,未充分发挥财富管理专业优势[17] 商业银行发展建议 - 金融知识普及:加强政策宣传和差异化投教,覆盖"储备养老"和"正在养老"群体[19][20] - 产品服务创新:建设养老金融品牌,基于客群需求开发个性化产品[21][22] - 生态建设探索:构建"金融+康养"多业态融合模式,强化跨领域合作[23] - 风险防控:建立市场风险预警机制,防范合规和数据风险[24][25]
业务创新 | 商业银行谱写养老金融大文章的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