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行业深度】一文洞察2025年中国人造石墨行业发展前景及投资趋势研究报告
搜狐财经·2025-07-22 10:17

行业概述 - 人造石墨广义上指通过有机碳化再经石墨化高温处理得到的石墨材料,狭义上指以杂质含量较低的炭质原料为骨料、煤沥青为粘结剂制成的块状固体材料 [3] - 与天然石墨相比,人造石墨在循环性能(>1500次)、高温性能、电解液匹配性等方面优势显著,主要应用于动力电池、中高端消费锂电等领域 [3][5] - 天然石墨理论容量为340-370 mAh/g,人造石墨为310-360 mAh/g,但后者倍率性能更优,适用于锂离子快速扩散场景 [5] 市场规模与驱动因素 - 2024年中国人造石墨市场规模达438亿元,同比增长6.83%,锂电池负极材料需求(占比87%)是主要增长动力 [2] - 2024年中国锂电负极材料出货量208万吨,其中人造石墨占比达87%,高端制造业(如航空航天、半导体)需求推动产品结构向高附加值转型 [2] 技术特性对比 - 人造石墨原料来源广泛(石油焦、针状焦等),成本较高但循环性能(>1500次)显著优于天然石墨(>1000次) [5] - 高温性能方面,人造石墨与电解液兼容性好,而天然石墨兼容性差且不可逆容量高 [5] - 应用领域分化明显:天然石墨主要用于一般消费电池,人造石墨集中于动力电池及中高端锂电 [5] 发展历程 -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为起步阶段,中国引进技术主要用于冶金和电解铝工业 [6] - 20世纪70年代产业化阶段,高功率石墨电极技术突破推动导电性提升,但产能集中在中低端产品 [6] - 2002-2010年快速发展期,贝特瑞打破日本垄断实现天然石墨国产化,杉杉股份成为人造石墨龙头 [7] - 2010-2020年结构调整期,政策推动产业整合(如《石墨行业准入条件》),技术向核石墨等高纯领域拓展 [7] - 2020年后爆发增长期,新能源汽车需求驱动连续石墨化技术突破,解决百年高温生产难题 [7] 产业链结构 - 上游涵盖针状焦、石油焦等原材料及破碎机、艾奇逊炉等设备 [9] - 中游为生产制造环节,下游应用包括动力电池(占比87%)、储能、钢铁、半导体及航空航天等领域 [2][9] 主要企业 - 上市企业包括贝特瑞(835185)、方大炭素(600516)、紫宸科技(603659)、杉杉股份(600884) [2] - 产业链相关企业涉及宝泰隆、中石化、宁德时代、比亚迪等,覆盖原材料供应至终端应用全环节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