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概况 - 光本位由两位未满30岁的联合创始人熊胤江和程唐盛于2022年在上海创立,分别关掉美国公司和暂停牛津大学读博回国创业 [1] - 熊胤江为联合创始人&董事长,负责运营与商业化,拥有芝加哥大学硕士学历及大模型算法与AI agent工程化经验 [1] - 程唐盛为联合创始人&CEO,负责研发攻关及工程化落地,曾师从全球"相变材料光计算"领域权威Harish Bhaskaran院士 [1] - 公司成立三年即完成全球首颗商用标准的光计算芯片流片,实现128*128矩阵规模光芯片集成,成为全球唯一存算一体光计算芯片公司 [1] 技术突破 - 采用硅光+相变材料(PCM)异质集成技术路线,独创Crossbar光子矩阵计算结构,解决"尺度微缩"与"算力能耗平衡"两大核心问题 [7][9] - 相变材料将计算单元尺寸缩小至传统方案的1/10-1/20,矩阵规模提升10-20倍,实现接近0功耗的非易失性存储 [9] - 完成存算一体架构创新,实现16000+节点且每个节点完全可调,适配任意模型参数变化,具备可编程性 [7] - 2023年完成64x64矩阵流片,2024年6月突破128x128矩阵规模,计划2026年推出256x256矩阵第二代产品 [5][13] 行业背景 - 光计算芯片相比电芯片具有1000倍以上算力提升潜力,且能耗更低、宽带更大 [3] - 2024年全球数据中心耗电达415太瓦时(占全球1.5%),预计2030年将翻倍至945太瓦时,超过日本总用电量 [2] - 电芯片3纳米工艺已接近0.3纳米物理极限,仅能通过先进封装勉强延续摩尔定律 [2] - 2017年牛津大学和MIT的研究引发全球对光计算的关注,国内外出现多家相关创业公司 [3] 商业化进展 - 产品定位为光电融合计算卡,采用PCIe等通用接口实现即插即用,兼容上层应用生态 [10] - 聚焦两类云侧客户:互联网大厂(追求能效比和算力密度)和政府智算中心(注重经济效益) [10] - 已与一线互联网大厂、GPU厂商、智算中心及高校建立合作,开展应用验证 [13] - 2024年完成三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敦鸿资产、浦东科技天使母基金等机构,老股东中赢创投多次加注 [13] 产业链布局 - 早期即与Fab厂商合作研发先进封装工艺,推动技术迭代 [13] - 计划2024年完成128x128光芯片与电芯片合封测试,形成第一代光电融合计算卡 [13] - 与卫星厂商、通信运营商、光模块厂商展开深度技术交流,拓展应用场景 [13]
两位95后创立光计算芯片公司,研发全球首颗存算一体光芯片
36氪·2025-07-22 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