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东亚第一“性压抑”国,穷人不配结婚
36氪·2025-07-22 10:37

行业定义与市场规模 - 日本婚活行业指为结婚目的而进行的系列活动,包括婚介服务、相亲派对、形象提升及技巧培训等[3] - 2023年日本所有结婚人士中近三分之一使用过婚介服务[4] - 2024年日本年轻人使用婚介所人数较2019年增长2.5倍,50岁以上会员数增长2倍[6] 行业服务内容与消费结构 - 主要服务包括报名婚介所、注册婚恋网站、缴纳会员费及参加相亲派对等入门活动[7] - 服务流程涵盖准备材料(收入证明、资产证明、体检报告)、外貌提升(形象照、穿搭改造)及技巧培训(表达、求婚)[7] - 会员年均花费30万至40万日元(约1.5万至2万人民币),包含入会金、月费、安排相亲费、派对参与费及形象指导费等[13] - 部分用户每月婚活支出达10万日元,高端培训课程单价可达50万日元(约2.5万人民币)[15][20] 用户画像与择偶标准 - 女性用户择偶最看重年龄、年收入、学历、吸烟状况及身高[10] - 男性用户择偶最看重外貌、年龄、性格、生育意愿及学历[10] - 高学历女性未婚率远高于高学历男性,38岁女性案例显示三年内相亲超150次,月均支出10万日元[30][33] - 年收入低于300万日元(约15万人民币)的男性结婚率显著偏低,低于150万日元(约7.5万人民币)则几乎无结婚可能[23] 细分市场与地域差异 - 都市男性成婚率约40%,地方男性成婚率仅30%[37] - 地方婚活市场存在"农村花嫁"现象,政府通过招募外国女性(主要来自中国、菲律宾、韩国、泰国)解决农村男性婚配问题[39][41][51] - 外国新娘嫁入日本农村后常面临语言障碍、家庭工具化待遇及社会隔离等问题[44][47] 行业竞争与用户行为 - 婚活被视为阶层晋升工具,用户通过投资外貌、收入及社交技巧提升婚恋竞争力[10][27] - 低收入男性及高收入女性成为"结婚难民"主要群体,反映阶级固化与性别结构失衡[23][29][49] - 行业存在高度工具化竞争,部分用户因过度消费陷入债务危机[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