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与监管框架 - 国家层面强调安全为低空经济"生命线",要求"管得住才能放得开",推动无人机"一机一码"等安全措施 [1] - 政策方向明确先发展无人机送货再考虑载人,先在特定区域飞行再逐步融合,香港已放宽规则允许更重物流无人机上天 [1] - 技术突破聚焦"管好天空",武汉建成1500多个新一代"5G-A"基站,专家团队利用北斗卫星攻关高楼精准定位和无人机全程监管 [1] - 深圳、合肥等地尝试用数字技术和共享机制提升空域管理效率和安全预警 [1] 区域发展动态 - 深圳通过严格标准大幅降低事故率,上海研发"空中出租车"成功夜航载重,广州提升补贴效率,武汉开通"空中的士"试飞 [1] - 大湾区开通全球首条30分钟跨海送药无人机航线,长三角获批多条航线并首飞海岛物流,四省市合作推进"跨省飞行一码通" [1] - 空域管理存在挑战,适航证审批慢影响产品量产,跨区域飞行协调复杂 [1] 产业逻辑差异 - 低空经济与新能源汽车本质不同,前者是开辟"第三维度"增量空间,后者是存量替代 [2][3][4] - 政策逻辑从"产业扶持"升级为"定义游戏规则",需重新规划空域资源、制定飞行规则、建立安全标准体系 [5][7][8] - 核心挑战在于军民融合平衡国防安全与经济发展,需建立覆盖各类飞行器和场景的全新监管框架 [8] 应用场景潜力 - 急救转运领域可实现跨城器官移植时间从几小时压缩至几十分钟 [14] - 偏远山区、海岛物流可突破地形限制,解决"送不到"和"送不起"痛点 [14] - 电力巡检、农业植保等专业领域可提升安全性和效率数倍 [14] - 城市治理可借助低空视角实现广域监控和快速应急响应 [16] 技术驱动因素 - 需突破eVTOL电池能量密度、充电速度和安全性,推动氢燃料等技术发展 [27] - 5.5G/6G通信、北斗导航、云计算和AI构成低空经济"神经系统" [27] - 碳纤维复合材料、特种合金等新材料满足飞行器轻量化高强度需求 [27] 城市与区域影响 - 楼顶"空中门户"价值将飙升,需科学布局垂直起降场并与地面交通枢纽衔接 [25] - 珠三角聚集大疆、亿航等制造巨头,长三角具备航空配套产业优势 [26] - 多山省份可发挥低空物流地形突破价值,沿海地区适合发展岸岛连接 [26] - 深圳、合肥、长沙等城市通过立法和基建突破抢占先机 [26] 产业发展路径 - 初期依赖急救转运、高端物流等"杀手级应用"而非大众市场 [19][20][21] - 培育周期长于新能源汽车,需等待技术成熟、成本下降和公众接受度提升 [22][23] - 成熟后增长曲线将陡峭化,应用场景从高端向广阔市场渗透 [23] 产业集群效应 - 带动航空制造、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等多产业协同跃升 [27][28] - 产业带动宽度和深度远超新能源汽车,形成"万亿级产业集群孵化器" [28] - 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可能形成"低空经济走廊"和特色产业集群 [26][28]
低空经济,万亿赛道重构中国产业版图?
36氪·2025-07-23 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