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对游戏行业的影响 - 生成式AI技术正在深度改变游戏开发流程,Steam平台上披露使用AI的游戏数量在一年内激增800%,从不足1000款增长至近8000款 [1][3] - 实际使用AI技术的游戏比例可能已超过公开披露的7%,因Steam不强制开发者标注AI使用情况 [3] - AI主要应用于简化文本、美术、建模、动画等虚拟资产生产过程,而非直接介入游戏内容 [3] 游戏开发模式的演变 - 早期游戏开发需手动编写底层代码,周期长达8-10个月且重复劳动多 [5] - 游戏引擎的出现(如约翰·卡马克开发的引擎)推动行业进入"手工作坊"时代,提供图形渲染、物理引擎等核心组件 [6] - 科技巨头进入后,大厂实现流水线工厂式开发,而小团队仍停留在手工作坊模式 [6] 独立开发者与AI的协同效应 - AI技术对资源有限的小团队具有变革意义,可大幅缩短开发周期(如《星露谷物语》单人开发耗时四年半) [8] - AI工具如Charismaai、Scenario、Latitude等帮助独立开发者生成NPC、美术资产、世界观等内容,使其聚焦创意而非琐事 [10] - 独立游戏价格较低,玩家对AI生成内容的瑕疵容忍度较高,与小团队"先活下来"的目标契合 [14][15] 大厂对AI的谨慎态度 - 玩家对大厂使用AI存在抵触心理,担心降本导致质量下滑(如《使命召唤21》出现六指僵尸、《世界之外》角色建模错误) [11][14] - Take-Two、EA在年报中提示"用户对AI的负面认知"可能损害品牌声誉 [11] - 大厂面临AI效率与质量风险的双刃剑效应,而独立团队因无品牌包袱更易公开使用AI [14][15] AI游戏激增的潜在风险 - Steam平台AI游戏数量暴增可能重演"雅达利大崩溃"历史,即粗制滥造游戏泛滥引发玩家信任危机 [17][19] - 当前AI技术需反复校正,但开发者(尤其小团队)可能为效率牺牲质量,加剧行业泡沫风险 [19]
Steam上的AI游戏暴增,新“雅达利大崩溃”或将到来
36氪·2025-07-23 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