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驾不等于自动驾驶,公安部明确驾驶人“脱手脱眼”要担责
贝壳财经·2025-07-23 22:25

行业监管动态 - 公安部明确现阶段"智驾"系统仍属辅助驾驶范畴,驾驶人才是行车安全第一责任人,若出现"脱手脱眼"行为将面临民事赔偿、行政处罚及刑事追责三重风险[1] - 公安机关将联合相关部门推动细化《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0-2级辅助驾驶系统的法律属性,并探索将自动驾驶分级标准纳入驾驶人教育培训体系[6] - 工信部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文要求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管理,压实车企主体责任,规范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及OTA升级功能[11] 法律责任界定 - 现行法律框架下驾驶员责任仍是核心原则,智能驾驶系统不构成免责依据,违反交通安全行为将面临警告、20-200元罚款及扣3分等处罚[4][5] - 若因"脱手脱眼"导致事故,驾驶人需承担民事赔偿(含维修费、医疗费、死亡赔偿金等)及刑事责任(最高七年以上有期徒刑)[5] - 法律难点在于定义"人机共驾"责任切换点,L2级系统接管提示时机及驾驶员响应时间缺乏量化标准[6][7] 车企合规要求 - 车企被要求明确系统功能边界,杜绝夸大宣传,并严格履行新用户培训义务,确保用户掌握辅助驾驶使用方法和禁止事项[10] - 上汽MG表示其辅助驾驶传播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未来将继续维护行业规则[11] - 行业需建立统一的车载数据标准(如EDR存储格式、加密方式),以解决事故责任判定中的证据有效性争议[7][8] 技术发展现状 - 当前产业格局呈现分化:传统车企加速L2+级普及,造车新势力主攻L3/L4级技术,"车路协同"被视为未来技术风口[11] - 华为余承东公开案例显示,现有智驾系统仍强制要求手扶方向盘,长时间离手会触发系统处罚(如停用功能3分钟)[3] - 系统误判导致事故时,车企产品责任认定需突破传统"驾驶员全责"框架,建立分级责任机制[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