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动态与政策背景 - 监管部门正加速对助贷行业"24%+权益"模式展开全面调研,重点核查会员权益费用对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的实际影响,以及是否存在变相突破24%利率上限的情形 [1]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已向31家消费金融公司下发专项调研问卷,核查聚焦四个维度:自主权益服务运营、与助贷平台合作的会员权益模式、对融资成本及业务风险的影响评估、当前业务主要问题 [1] - 互联网助贷新规明确将消费金融公司纳入监管范围,持牌机构将面临与商业银行相同的合规要求,但因目标群体更下沉、风险更高,合规挑战更为严峻 [1] 行业现状与合规问题 - 助贷行业年化利率压降至24%以下将成定局,但部分机构通过"24%+权益"模式承接原24%-36%区间的高风险客群,因默认勾选、强制捆绑等乱象引发超5000条投诉 [2] - 新规要求增信服务费计入综合融资成本且不得突破24%,但部分平台"大权益"费用与借款额度挂钩,单次扣费高达上千元,变相加息问题突出 [2] - 消费金融公司在24%利率上限下风险定价空间被压缩,"24%+权益"模式转化率不足5%,而涉及权益捆绑的产品客诉率较普通产品高出3倍以上 [4] 市场影响与供需矛盾 - 若严格执行24%上限,约40%的信用资质较弱借款人可能面临信贷获取难度加大 [5] - 高风险客群实际风险成本可能接近甚至超过30%,单纯依靠24%利率难以实现商业可持续 [4] - 监管导向与市场需求存在深层矛盾:过度压缩利润空间可能导致金融服务供给不足,而变相加息又背离消费者保护初衷 [4][5] 未来发展趋势 - 行业或需通过大数据风控、AI信用评估等技术手段降低坏账率,减少对高利率的依赖 [7] - 建议在透明合规前提下探索差异化定价机制,针对不同风险等级借款人制定阶梯式利率 [7] - 长期需构建更透明、可持续的信贷市场,平衡消费者保护与普惠金融覆盖面 [7]
互联网助贷新规倒计时,“24%+权益”模式面临监管审视
经济观察报·2025-07-24 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