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40多家公司改道再战IPO 投行人士:业绩波动较大或规范性不足企业会在审核问询阶段“撤单”
上海证券报·2025-07-24 12:12

IPO市场整体升温 - 今年以来已有40多家公司在前期IPO"撤单"终止后选择再度冲刺A股上市 [1] - 大部分公司在首次申报沪深板块失利后再度冲刺均将目光投向北交所 [1] - 少数公司从科创板转向主板或创业板 [1] - 不少公司再度申报上市均下调了募资规模或缩减了募投项目 [1] 公司改道北交所案例 - 中科仪2020年12月申报科创板上市获受理但在2021年5月主动"撤单" 2024年6月30日现身北交所上市 [2] - 中科仪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6.98亿元、8.52亿元和10.82亿元 净利润分别为4.98亿元、6.00亿元和1.93亿元 [2] - 百英生物从创业板"改道"北交所 拟募资额由10.5亿元调整为4.91亿元 [2][3] - 百英生物2022年到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60亿元、3.38亿元和4.02亿元 净利润分别为5765.29万元、8402.11万元和1.24亿元 [3] - 晨泰科技2020年11月冲刺科创板 2022年投身创业板 2024年6月向北交所发起第三次上市冲击 [3] 募资规模调整 - 尚水智能从科创板转战创业板 拟募集资金从10.02亿元下调至5.87亿元 [5] - 惠科股份从创业板转战深主板 拟募资金额从95亿元下调至85亿元 [5] - 惠科股份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银行贷款金额从28.5亿元大幅缩减至10亿元 [5] - 惠科股份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71.34亿元、357.97亿元和403.10亿元 净利润分别为-20.97亿元、28.26亿元和36.73亿元 [6] 板块定位差异 - 科创板更强调技术而非财务指标 [3] - 主板关注规模和行业代表性 [3] - 创业板对技术门槛和财务均有一定要求 [3] - 北交所对成长型中小企业更加包容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