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用卡行业调整趋势 - 招商银行宣布自2025年9月1日起将银联-Visa双标高端磁条卡更换为芯片版产品,经典版白金信用卡主卡年消费门槛提升至18万元才能兑换年费,附属卡新增10万元消费门槛[2] - 多家银行密集调整高端信用卡权益,包括招商银行、光大银行、汇丰中国、农业银行、浦发银行、广发银行等,涉及提高使用门槛、调整积分规则、削减高端权益[3] - 光大银行自2025年9月1日起调整万事达世界之极信用卡贵宾休息室权益,服务商更换为本土企业,无限次使用权仅限主卡持有人[3] - 浦发银行关闭"里程兑换"平台充值入口,终止原"里程值"模式[3] 行业数据与表现 - 截至2024年末,招商银行信用卡流通卡9685.90万张,较2023年末减少25.91万张[4][5] - 2024年招商银行信用卡交易额44185.59亿元,同比下降8.23%,信用卡利息收入643.56亿元同比增长1.32%,非利息收入241.52亿元同比下降11.30%[5] - 2024年招商银行零售金融业务税前利润906.44亿元,同比下降9.28%,占公司税前利润的50.74%,同比下降5.83个百分点[5] 行业竞争与监管动态 - 广东银行同业公会推出整治"内卷式"竞争的"1+3+N"制度体系,包括监管部门负面清单、自律公约、倡议书与承诺书[6] - 广东金融监管局明确反对"内卷式"竞争,印发银行业保险业"内卷式"竞争负面清单,指导行业协会制定反不正当竞争自律公约[6] - 安徽省银行业协会与保险行业协会联合发布《反内卷联合倡议书》,抵制恶性价格战、虚假宣传、诋毁同业等行为[6] 信用卡运营成本与挑战 - 信用卡高端权益运营成本高企,以深圳某信用卡中心为例,仅机场贵宾厅单项成本就超过1000元[7] - 第三方机构联合用户非正常套取或低价出售高端权益,形成专业"薅羊毛党",成本由信用卡中心承担[7] - 部分银行仍以"发卡量"为核心考核指标,睡眠卡率超10%却持续盲目扩张,消耗机构有限资源[7] 行业转型方向 - 信用卡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从粗放发展转向精细化运营,面临转型阵痛[8] - "反内卷"逻辑下,银行信用卡业务或将更专注、更审慎,推动行业进入更可持续、更注重价值创造的新周期[8] - 招商银行强调打造匹配客户长期需求的高端信用卡产品,而非短期促销型产品,旨在实现银行可持续商业模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