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2015年股灾后,险资撤离了哪些上市公司?
搜狐财经·2025-07-26 00:10

险资举牌与撤离背景 - 2015年股灾后保监会放宽保险资金股权投资监管政策,鼓励险资发挥市场稳定作用[1] - 政策放宽后险资掀起举牌潮,大量买入上市公司股票,但后期部分险资选择撤离[1] - 险资投资策略转变反映资本市场环境变化及被投公司经营状况变化[3] 宝能系与万科案例 - 万科因股权分散、股价低廉成为险资举牌焦点,2015年保监会提高险资投资蓝筹股比例上限为入市创造条件[3] - 宝能系通过前海人寿和钜盛华在2015年7月10日首次举牌万科,持股5%成为第二大股东[4] - 宝能系在2015年7-12月四次举牌,持股比例从5%增至20.008%,期间与华润展开股权争夺[4][5] - 万科管理层反对宝能入主,采取停牌、引入深铁集团等防御措施[6] - 中国人寿连续5个季度减持万科A,持股比例从2.16%降至0.73%,反映头部险资看淡地产股[6] 泰康系与阳光城案例 - 泰康系2020年9月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受让阳光城13.53%股份,并设置15%年复合增长率的对赌协议[8] - 2021年阳光城业绩恶化,预计亏损45-58亿元,泰康系两名董事对三季报投反对票[8][10] - 泰康系2021年12月减持阳光城股份至3.99%,2022年计划继续减持至近乎清仓[9][10] - 阳光城2021年三季报营收同比下降18.24%,扣非净利润亏损17.52亿元[10] 大家人寿与金融街案例 - 原安邦人寿2014-2015年六次举牌金融街,持股比例达29.98%,耗资近200亿元[11][12] - 大家人寿2021年通过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减持金融街3.99%股份[14] - 2024年大家人寿继续减持金融街1.01%股份,持股比例降至9.1%,减持均价约3元/股低于初始成本[15] - 金融街2023年营收190.75亿元同比下降25.37%,净亏损110.84亿元[16] 雪松信托与西水股份案例 - 中江信托2016年2月以15.99元/股认购西水股份5.08%股权,期望分享保险业务发展红利[16][17] - 西水股份2018年营收232.15亿元同比下降23.25%,净利润3.78亿元同比下降84.23%[18] - 2019年雪松信托减持至4.999999%,每股亏损约6元,套现860万元但亏损逾500万元[20][21] 行业趋势分析 - 险资减持地产股主要因政策变化导致行业信用风险上升[7] - 险资投资逻辑围绕资金安全性、收益稳定性和资产流动性展开[22] - 地产行业下行周期中,被投公司营收和净利润普遍下滑是险资撤离主因[7][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