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能源车为何一周连遭两大政策调整?
虎嗅·2025-07-26 18:39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历程 核心观点 -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通过动态产业治理实现快速发展,政策从政府主导逐步转向市场驱动,技术路线从多元化探索聚焦到纯电方向,市场从政策性培育转向充分竞争 [1][4][27] - 2025年上半年产销量超690万辆,同比增长40%,新车销量占比达44.3%,成为全球市场引领者 [1] - 行业当前面临"价格战"整治与智能驾驶规范的双重监管,预示产业将进入智能化时代的新治理阶段 [1][3][28] 分阶段治理模式与关键事件 新技术探索阶段(2000s初期) - 技术路线确立:科技部"863计划"采用"三纵三横"路线(纯电/氢燃料/混动),平衡传统车企与创新诉求 [8][9][31] - 资源整合:行政发包制调动432个单位1.46万科研人员,形成官产学研"国家队" [9][10][32] - 市场培育:通过北京奥运会示范和"十城千辆"工程(2009年启动),中央+地方财政补贴推动公共领域应用 [12] 产业化突破阶段(2012-2016) - 政策调整:2012年国务院明确纯电驱动战略,2014年放开社会资本准入,刺激民营车企(比亚迪)和互联网新势力涌入 [14][15][19] - 地方竞争:地方政府1:1配套补贴(北京/上海单车最高补12万),通过路权/牌照倾斜提升销量,2015年产销增速超340% [17][18] - 新势力崛起:特斯拉专利开放(2014年)后,中国新造车企业4年内增至近200家,人才跨行业流动加速技术融合 [19][20] 规模化生产阶段(2016-2022) - 市场纠偏:2016年整治"骗补"现象,补贴退坡机制启动(2018-2019年累计退坡80%),倒逼技术升级 [21][25] - 外资引入:2018年取消外资股比限制,特斯拉上海工厂获185亿低息贷款落地,形成"鲶鱼效应" [22] - 技术转型:华为等ICT企业以全栈解决方案模式(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赋能车企,推动"软件定义汽车" [23][24] - 市场成熟:2021年专利占全球70%,续航从300km提升至400km+,2022年补贴终止时市场渗透率超30% [23][26] 国际竞争格局演变 - 欧美策略调整:奔驰/苹果放弃造车计划,宝马/丰田放缓电动化,欧美政府延迟燃油车禁令 [4][29] - 中国优势:通过全产业链布局(电池/电机/智能系统)建立壁垒,2023年专利3万件占全球70% [23][35] - 新挑战:欧盟加强对中国电动车审查,科技巨头转向智能驾驶赛道 [28] 技术路线与产业组织创新 - 技术迭代:从机械驱动(三电系统)转向软件驱动(自动驾驶/车路协同),华为推出智选车模式参与整车定义 [24] - 生产模式:新势力初期依赖代工(蔚来-江淮),后期通过收购获取资质(理想-力帆) [23] - 供应链重构:合肥政府投资500亿聚集120家配套企业,形成区域性产业集群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