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无人配送产业正在加速崛起
中国汽车报网·2025-07-27 10:23

行业现状与前景 - 无人配送行业在政策、技术、市场需求驱动下加速构建"安全、高效、低碳"的末端配送新体系,万亿级智能配送市场正在崛起 [1] - 产业处于规模化破局临界点,技术、生态与政策同步进入"深水区",无人配送是智能交通系统中最具可行性、最贴近民生、最易产业化的场景 [3] - 2030年无人配送车预计实现百万辆级规模化需求,催生约500万个技术岗位,推动物流从业者从"体力交付"向"智能运维"转型 [4] 技术发展与商业化进展 - 无人配送车显著提升物流效率,缓解末端运力短缺,通过智能安全管控降低城市交通风险 [4] - 产业化进程加速推进,技术迭代升级,后台运营体系完善,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大,用户认可度与信任度提升 [3] - 当前产品技术成本已完全支持商业化闭环,但客户认知仍需更多场景和行业认可 [5] 行业痛点与挑战 - 四大核心痛点:末端配送融合难题、上下游生态合作不足、行业标准不统一、法律法规身份不明 [5] - 路权获取困难,各地法规牵头主体不一,企业开拓路权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事故责任认定困难 [5][6] - 政策标准不一导致重复申请成本高,过早制定严苛标准可能限制行业发展 [6][7] 政策与监管需求 - 安全性不足和算法提升空间是规模化最大挑战,需优先出台功能型无人车规范性文件 [8][9] - 需明确车辆法律属性(机动车/非机动车/装备),建立运营管理机制,统一路权审批标准 [9] - 建议构建车路云一体化标准和云端监管平台,形成无人配送中国标准 [7][9] 运营与基础设施建议 - 需构建企业自有运营体系与公共设施运营结合,借鉴公交模式实施分区经营公共运力 [10] - 完善统一充放电设施、站场及停靠点等标准化设施体系,强化道路运行风险动态监管 [10] - 优化无人车时空规划避免交通高峰集中出行,搭建政企高效沟通平台 [10] 立法与法律框架 - 立法需结合无人车现状,统筹充电桩、换电装置等基础设施协同规划与标准 [11] - 需系统性规划赋予无人配送独立法律地位,明确车辆定性、市场准入、保险及事故责任全环节 [11][12] - 核心立法问题:明确无人配送车概念范畴、路权分配规则、后端责任承担主体与保险机制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