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背债人灰色产业链现状 - 职业背债人通过伪造收入证明、房产材料等虚假资质从银行套取贷款 分成比例达30%-50% [1][3] - 中介重点筛选农村户口、无子女、患重病等社会关系薄弱群体 因其"掀不起风浪" [1][3] - 产业链形成完整闭环 包含伪造证件、资质包装、销赃套现等环节 甚至出现专门公司化运作 [5][6] 操作模式与目标人群 - "双白"客户(无信用卡/借贷记录且大数据良好)被重点开发 通过伪造文件获取500万左右短线贷款 [7][8] - 非"双白"客户采用长线操作 通过房产过户包装资质 获取5-10年期贷款 金额可达上千万元 [8] - 操作地点具有地域策略性 上海、杭州、石家庄、香港等地因政策差异被针对性利用 [8] 金融机构面临的问题 - 银行审核环节存在漏洞 虚构收入证明、高评高贷等手段可绕过风控 [6] - 日常操作中难以识别职业背债人 不良资产追偿困难 [11] - 坏账增加侵蚀利润 信贷资源被挤占推高合规借款人融资成本 [11] 监管与司法应对措施 -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风险提示 明确职业背债涉嫌诈骗、非法集资等刑事犯罪 [13] - 银行加强面签调查 停止高风险业务 优化风控系统识别能力 [12] - 深圳个人破产制度设置8年最长公示期 重点审查债务人诚信状况 [16][17] - 法院对可疑破产申请驳回并移送公安机关 实施"刑事追责+全额偿债+信用破产"三重制裁 [18] 产业链危害性分析 - 参与者将面临失信惩戒 包括交通限制、社会福利丧失及永久征信污点 [1][4] - 破坏信贷审批公信力 2022年昆明案件涉及100多名贷款人 金额超400万元 [13] - 跨区域复合型违法特征明显 监管套利空间与执法协作难度并存 [18]
“职业背债人”的深渊
北京商报·2025-07-27 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