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圈”玩家上新了(育见·新专业)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7-28 05:26

碳中和专业设立背景 - 我国"双碳"目标提出后,能源、制造、金融等行业对相关人才需求激增,"十四五"期间人才缺口达近百万人,现有从业者仅约10万人[3] - 汽车行业为例,年产销超3100万辆的汽车大国需实现制造环节零碳目标,亟需高素质人才参与[3] - 碳管理领域现有人员多从能源、环保转行,对最新标准、交易机制、减碳技术了解不足[3] 专业培养目标与特色 - 培养具备碳中和基础理论、掌握低碳关键技术的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解决传统专业聚焦单一环节的局限性[4] - 北京科技大学侧重流程工业减排,依托材料、冶金学科,设置可持续材料(金属再生技术)和低碳冶金(电冶金技术)方向[6][9] - 北京师范大学构建"工-理-经-管"交叉体系,培养碳核算、碳金融等领域人才[6] - 昆明理工大学聚焦生态碳捕集、智慧降碳技术,培养生态系统固碳增汇人才[7] 核心能力要求 - 技术硬实力:掌握可持续材料制备、低碳冶金等减碳技术[7] - 政策软实力:熟悉《巴黎协定》、碳交易规则,能计算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7] - 系统思维:统筹减排效果、经济成本与技术可行性[8] 培养模式创新 - 北京科技大学设"碳中和创新班",全国招生50人,推免生可直通硕士/博士[10] - 产教融合:依托20余家校企基地(如宝武集团),将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融入培养环节[11] 就业前景 - 人才需求集中在政府、试点企业、碳交易所、金融机构,重点企业(宝武集团等)年需求超3万名研究生学历人才[12] - 升学路径多元:国内对接碳中和技术工程专业,海外对接碳管理专业[12] 行业数据 - 中国明确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