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驾的问题,到底有多大?
36氪·2025-07-28 09:52

测试争议与行业反应 - 懂车帝测试被质疑存在"选择性"测试,车企掌握证据但集体沉默,因测试有央视和公安部支持[1][2] - 测试通过率差异显著:城区项目最高77%(转盘路汇入),高速项目最低22%(白天临时施工)[2] - 特斯拉获得第一引发国际舆论发酵,加剧国内特粉与爱国粉对立[3][4] 智能驾驶技术现状 - 中国智能辅助驾驶缺乏统一安全标准,车厂各自设定控制逻辑和参数[6] - 行业数据表明智驾系统已预防百万次潜在碰撞事故,但0.001%风险仍存在[11] - 车企营销存在矛盾:既强调"辅助驾驶"又宣传"接近自动驾驶"的安全性[16] 测试变量与安全争议 - 测试变量无法完全控制,因实际道路参与者行为不可预测[6][8] - 同济大学教授指出测试本质是流量驱动,冲突设计(如排名和特斯拉参与)放大传播效果[9] - 实验室碰撞测试五星评级无法完全对应现实事故场景,智驾同理[6][8] 用户认知与技术风险 - 用户易高估智驾能力,典型事故反馈为"撞车前完全信任系统"[12] - 华为前技术专家提出自动驾驶必然存在事故率,需平衡技术进步与伦理责任[14] - AI领域专家警示智能驾驶需避免军备竞赛心态,安全应优先于商业利益[16][17] 行业反思与教育意义 - 测试客观上唤醒公众对智驾安全性的认知,但负面舆论可能掩盖技术进步[9][11] - 智驾责任界定模糊:车企鼓励使用智驾险,事故后却归责于消费者[16] - 行业需解决的核心矛盾是如何在L2阶段提升安全性而非过度营销[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