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汽车在华发展历程 - 1973年以进口卡车进入中国市场 80年代通过北京汽车工业公司合作参与中国汽车工业萌芽期[2] - 90年代成立沈阳航天三菱与东安三菱合资企业 发动机产品覆盖90%以上自主品牌车型 累计装机超700万台[2] - 2012年成立广汽三菱 2018年销量达14.4万辆历史峰值 实现从B端供应商到C端品牌跨越[4] 市场溃败关键数据 - 销量从2018年14.4万辆暴跌至2022年3.36万辆 负债率达81%[5] - 2023年停产整车 2025年终止发动机业务 彻底退出中国市场[1][5] - 二手车市场受冲击 2025年三菱车型交易量同比减少45% 5年以上车龄成交价低于市场均价30%[10] 战略失误分析 - 新能源转型迟缓 欧蓝德PHEV等车型市场份额不足 错失政策补贴与碳积分红利[5] - 产品更新滞后 燃油车时代技术优势丧失 欧蓝德1.5T+48V轻混系统难敌国产插混车型[6] - 合资体系矛盾频发 中日双方在技术导入与资源分配上决策效率低下 2023年被广汽集团全资收购[6] 行业格局演变 - 日系车整体在华市场份额跌至11.2%历史新低 丰田/本田/日产2024年销量同比下滑6.9%/30.9%/12.2%[11] - 2023年以来Jeep/讴歌/现代/斯柯达等外资品牌相继收缩在华业务[13] - 中国品牌国内市场占比突破56% 实现从"市场换技术"到"技术换市场"转变[14] 对比案例:丰田转型策略 - 2025年上半年在华销量83.77万台实现同比正增长 日系车企唯一增长案例[13] - 推行"更中国"战略 RCE制度让中国工程师主导本土车型开发 ONE R&D体制转移研发决策权至中国[13] - 建立本土化生态 与比亚迪/华为/小米合作 雷克萨斯在上海设立纯电研发生产基地[14]
都市车界|三菱走后,日系车在中国还能“卷”吗?
齐鲁晚报·2025-07-28 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