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动产及权利质押融资面临供给不足、成本高、渗透率低的三重困境,其深层症结在于标准化缺失、数字化不足、产融生态割裂及法制保障薄弱 [1] - 创新性提出“标准化构建底层信用—数字化重塑风控体系—生态化整合产业资源—法制化夯实制度保障”的四维破解路径,旨在打造“物的信用”体系 [1][7] - 通过四维路径的系统实施,有望释放超12万亿元流动性,从根本上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升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竞争力 [21] 动产融资发展现状与困境 - 融资风险高导致供给不足,一系列风险事件(如2011年上海钢贸贷款危机、2014年青岛融资铜事件等)使银行业对存货质押、仓单融资业务采取审慎策略 [2] - 融资难度大、成本偏高,除银行体系外的融资渠道综合金融成本相当于年化利率8%~10%,比银行业小微企业贷款利率高出一倍以上 [2] - 金融创新受阻,存货、仓单等生产性要素信用转化机制缺失,抑制了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工业品电商发展缓慢 [3] 动产融资受阻的深层症结 - 动产本身标准化缺失导致风控困难,如电子仓单要素标准缺乏统一规范,动产品类繁杂(如钢铁规格超2000种),阻碍资产数字化进程 [4] - 数字化滞后加剧融资困难,动产储存信息化水平低导致审批效率低,参与中介多、收费高直接推高融资成本 [4] - 传统主体信用评估与“物的信用”核心诉求存在制度性偏离,监管科技滞后导致权属瑕疵等风险频发 [6] 破解路径:标准化与数字化 - 建立存货、仓单的国家或行业标准,包括标准化商品字典、商品质量认证体系及统一的电子存货凭证和电子仓单标准 [8] - 推动实物资产数字化升级,利用物联网+传感器技术解决实物到数的真实性问题,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数到数传输的真实性问题 [10] - 建立“安全、平等、开放、共享”的存货及仓单数据库,制定统一数据共享标准,采用多方共建、协同治理模式 [11] 破解路径:生态化与法制化 - 建立多方合作共识生态,坚持专业专注、开放共享、诚信经营原则,整合质物全生命周期数据,构建生态文化 [12][13] - 推动法律法规完善,争取明确电子仓单的法律地位,厘清仓单质押各环节法律性质与责任边界 [13] 商业银行的实践探索与产品创新 - 商业银行需从“重主体”转向“重资产”,构建“以物为锚”的信用评估体系,参与供应链金融生态共建 [14][15] - 强化数字化风控能力,基于数字化资产实现从“看报表”到“看货物”的转变,探索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应用,构建动态风险评估模型 [16] - 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如为上下游客户提供各类存货质押融资,在以交易市场为平台的供应链中为买卖方提供仓单质押融资 [17][18]
加快动产及权利质押融资创新,增强金融赋能产业链供应链成效
搜狐财经·2025-07-28 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