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被特朗普“吃干抹净”,欧洲最大的遗憾是“4月没有和中国一起反抗”
华尔街见闻·2025-07-28 15:28

欧盟贸易战失利分析 核心观点 - 欧盟被迫接受美国15%的关税协议,包括汽车行业关键领域,钢铁受配额约束,并承诺增加对美国投资6000亿美元、购买7500亿美元能源产品和军事装备 [1][2] - 欧盟内部反思战略失误,未能在4月与中国联合反制美国关税,导致谈判地位被削弱 [1][2] - 特朗普精准施压欧盟痛点,利用其内部分歧和依赖美国安全保障的心理,最终达成单方面有利条款 [4][5] 战略失误时间线 - 4月10日欧盟暂停报复性关税,接受美国谈判邀约,大部分贸易面临10%关税,钢铁、铝和汽车税率更高,而同期加拿大和中国选择强硬反击 [2] - 欧盟原计划通过购买液化天然气、武器和农产品减少2000亿欧元逆差,但特朗普3月抢先对钢铁、铝和汽车征收25%关税,打乱部署 [3] - 5月美英达成10%基础关税框架协议,进一步鼓励德国等成员国妥协 [3] 内部分歧与谈判策略 - 德国、法国主张使用"贸易火箭筒"等强硬工具,但东部和北部成员国因依赖美国安全保障反对对抗 [4] - 欧盟贸易总司长Sabine Weyand主张强硬立场,与冯德莱恩的温和路线形成冲突,后者担忧贸易战升级风险 [4][5] - 意大利和德国曾提议美欧互免工业关税,但美国坚持单方面让步要求 [3] 协议实质影响 - 欧盟试图将15%关税包装为"维持现状",但实际美国对欧盟进口的贸易加权关税仅1.6%,协议显著提高壁垒 [5] - 欧盟增加对美国投资和采购的承诺(总计1.35万亿美元)远超原定的2000亿欧元逆差削减计划 [1][3] - 分析指出欧盟被"碾压",特朗普通过把握其痛苦阈值达成不对称条款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