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技术进展 - 卓益得在WAIC推出新品"行者三号"人形机器人,身高1.7m、重38kg,负载10kg,动态续航6小时,可执行倒可乐等精细操作及工厂巡检任务 [1] - 开普勒旗下人形机器人K2"大黄蜂"在WAIC进行8小时工业场景直播演示,展示工业应用潜力 [5] - 飒智智能推出四臂具身智能机器人,配备52个自由度、6套3D视觉系统及多轴力学感知单元,具备文字识别、自然语音理解等能力 [7] 工业应用场景需求 - 卡奥斯副总经理谢海琴指出人形机器人进入工厂趋势不可逆,机器替代人力在效率、质量、安全方面展现"质的飞跃",尤其在视觉检测、搬运等环节 [6] - 传统工业机器人存在灵活性不足问题,难以应对多工序切换和复杂任务,导致企业面临良品率低、创新迟缓等痛点 [6] - 美的蓝橙实验室主任奚伟强调工业场景需刚需型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可填补柔性生产最后一公里空白,例如打螺丝等需高移动性、视觉感知的工序 [10] 技术融合与挑战 - 当前人形机器人仍显"笨拙",复杂环境中稳定性和操作流畅性不足,但技术模型(控制系统、视觉识别等)正加速迭代 [7][8] - 人形机器人需嵌入"流程+数据+智能"三位一体系统架构,避免"孤岛式"叠加,12家"灯塔工厂"实践中仍存在数据质量低、AI落地难等挑战 [8] - 美的采用库卡移动底盘开发轮式人形机器人,可与工厂大脑无缝对接,任务处理柔性优于传统AMR,目标是通过离线学习取代重复性岗位 [10] 商业化现状与行业态度 - 工业人形机器人PoC周期与服务场景相近,但核心问题在于商业可行性,目前尚无项目能完全跑通商业模式 [8] - 部分企业引入人形机器人主要为彰显技术决心,对其实际效率期待较低,现阶段目标为"不拖后腿" [9] - 行业共识认为需建立人机协同治理机制,避免技术失控,重点在于如何让机器人以"不添乱"方式参与生产 [9]
在WAIC倒可乐的机器人,明天要进厂打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