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起步价上千元,运动康复忽悠了谁
虎嗅·2025-07-30 07:32

运动康复行业现状 - 运动康复行业在社交媒体上呈现爆发式增长,大量专有名词如"骨盆前倾""脊柱侧弯"等被广泛传播,引发用户自我怀疑[1] - 行业中存在大量自称"康复教练"的从业者,提供起步价上千元、完整疗程上万元的课程,但缺乏医疗监管[2] - 行业将医学概念商业化包装,淡化专业属性,转变为"谁都需要康复"的变现模式[7] 市场需求驱动因素 - 城市中产对身材和健康的双重焦虑推动运动康复需求增长,用户通过社交媒体比对体态并产生矫正需求[8] - 体态矫正被赋予多重期望,包括改变体态、消除疲劳、提升气质等,成为审美焦虑的延伸[9] - 用户如袁也因职业需求(平面模特)对体态敏感,愿意高价购买线上训练营服务,但实际效果有限[10][11] 行业问题与乱象 - 体态矫正与运动康复概念被混淆,无运动习惯或无症状的普通用户也被纳入康复干预范围[12] - 行业通过轻评估、重销售的模式制造需求,依赖肉眼观察或自测问卷"诊断"用户问题[13] - 部分从业者过度承诺疗效,将体态矫正简化为"万能钥匙",但缺乏量化标准且效果依赖主观感受[15] 商业模式分析 - 行业以用户"痛点"为卖点,通过放大轻微不适和制造焦虑扩展用户画像[14] - 线上训练营虽标榜个性化,实际采用模板化服务,用户难以获得针对性指导[10][11] - 行业具备免责机制,未达效果时可归因于用户练习不足或姿势错误[15] 行业本质与反思 - 运动康复本质是功能恢复的医学干预,但商业化后出发点变为"能否被说服"而非"是否需要"[16] - 行业在流量机制中被神化,专业性与商业性之间存在张力,需警惕人为制造的需求标准[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