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战略定位 -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成为国际竞争新焦点和经济发展新引擎,需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推动健康有序发展[1] -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2] - 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重要战略抓手,需结合"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推动科技跨越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1] 产业应用价值 - 人工智能助力破解超大规模治理难题,提升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精准度和治理效能[2] - 智能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催生智能制造、智慧服务等新兴业态,拓展产业边界并提升生产效率[2] - AI辅助诊断系统和智慧教育平台能跨越地域限制提供优质医疗和教育资源[2] - 人工智能驱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3] 文化科技融合 - 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有利于激发全民文化活力,推动文化创新和遗产保护[3] - 数字技术力量能催生智能化精神产品,丰富人类精神文化产品供给[3] - 《哪吒之魔童降世》《黑神话:悟空》等实践证明新技术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成功[3] 生态治理应用 - 深度学习算法具有对复杂生态系统的模拟解析功能,助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平衡[4] - 全域感知、智能调控等先进生态治理手段推动生态修复从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转变[4] - 人工智能成为生态治理精密工具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创新支点[4] 经济发展影响 - 数据要素集聚效应可能催生新型技术垄断,加剧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5] - "机器替代人"现象可能导致制造业技能过时与岗位减少双重困境[6] - 新就业形态创造灵活岗位但存在劳动关系模糊、社会保障不健全等问题[6] 社会文化影响 - 算法技术引发"信息茧房"效应,造成认知封闭或固化[6] - 虚拟陪伴技术可能导致现实社交能力退化[6] - 碎片化信息洪流容易弱化主动探索与深度思考能力[6] 技术发展路径 - 需加紧制定完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伦理准则,构建风险预警体系[7] - 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创新机制激发创新活力[7] - 需在基础理论、方法、工具等方面取得突破实现科技自立自强[7] 治理机制建设 - 需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权责清晰的治理共同体[8] - 综合运用知识产权、财政税收等政策营造包容共享的技术生态环境[8] - 需推动文化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促进文化、科技、教育多领域协同发展[8]
赵凯明:牢牢掌握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主动权
经济日报·2025-07-30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