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现状与政策框架 - 动力电池回收产业正朝着规范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迈进,但面临回收乱象、梯次利用受限、再生经济性波动等挑战 [2] - 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689万辆,预计2030年退役动力电池总量将超过200GWh [3] - 已建成1.5万个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形成以湿法冶金为主的回收体系,部分企业镍、钴、锰金属回收率超98% [3] - 国家层面搭建了以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为核心的政策框架,地方设立资金奖励支持"白名单"企业和高价值示范项目 [3] 企业实践与技术创新 - 蔚来通过BaaS电池租用模式构建闭环回收能力,电池持有量近30GWh,事故电池回收率达98% [4] - 行业需细化"电池护照"标准,探索磷酸铁锂电池稳定回收技术,出海企业需结合当地政策设计技术方案 [8] - 推动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与回收融合,攻克智能拆解、数字化管理等关键技术,建设全链条资源循环体系 [8] 行业挑战与痛点 - 行业呈现"小、散、乱"局面,非"白名单"企业超10万家,正规企业面临"无电池可收"困境 [5] - 回收渠道不畅导致退役电池流入不规范渠道,梯次利用因政策趋严应用受限 [5][6] - 欧盟限制黑粉出口加剧中国关键矿产资源外流风险 [6] 解决方案与建议 - 加强跨部门联合执法,完善电池全生命周期溯源体系,强制企业接入数据实现"一码到底"监管 [7] - 设定再生材料使用比例及碳排放标准,梯次利用实行"比例替代"并下沉至省市级管理 [7] - 针对不同车型制定差异化回收技术路线,按所有权类型建立针对性管理制度 [9] - 整车企业、电池企业、第三方回收企业三类模式各有利弊,未来产业布局将成为关键竞争力 [8]
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如何破局
中国汽车报网·2025-07-30 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