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业绩与市场表现 - 上半年总销量214.6万辆 同比增长33% 其中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31.5% 海外销量增长118.2% 但国内市场增幅仅为18.9% [2] - 国内增速高于乘用车市场整体10%的增速 但不及部分自主传统车企 [2] - 新能源市场主流价位竞争日益激烈 公司在多个细分市场处于下风 [3] 技术竞争与行业趋势 - 插混新能源技术进入成熟期 边际收益呈现递减趋势 [4] - 竞争对手沿用公司技术路径追赶 导致技术驱动的产品差异化缩小 [4] - 智能驾驶将从根本上决定汽车产品的最终定位 是品牌向上和利润提升的必经之路 [6][7] 智能驾驶战略与投入 - 新技术院智能驾驶团队规模达5000余人 总工程师人数达16000名 占公司超10万名工程师的近1/6 [8][9] - 智驾核心理念回归安全 定位为安全出行辅助功能 目的是降低驾驶疲劳和减少交通事故 [14] - 辅助驾驶技术不能完全替代人工驾驶 尤其在复杂城市环境中面临极高挑战 [15] 用户数据与技术应用 - 泊车辅助功能使用率从30-40%飙升到60%以上 城区智驾场景使用率从10%增长到20-30% [17] - 公司通过车端部署小模型精准收集特殊场景数据 追求高质量数据而非数据总量 [21] - 端到端模型VLA需在指标上超越现有迭代方案才会推出 [18][19] 技术开发与资源分配 - 不参与行业算力竞赛 重点通过剪枝和优化将大模型部署到中小算力平台以保证成本可控 [20] - 新技术院16000名工程师中 智能座舱4000人 智驾5000人 电动化研发8000人 规模已满足全系产品需求 [26] - 资源不支持内部赛马机制 开发阶段集中所有人做一件事 主要与外部行业领先者竞争 [28] 生态合作与供应链策略 - 坚持开放合作 与华为等优秀算法公司合作 但需具备全栈自研能力以主导整车设计 [22] - 通过璇玑架构实现内外部智驾功能协作 外部算法公司可在平台上开发基础功能 [23] - 暂无自研芯片计划 采用英伟达、地平线等主流供应商芯片 重点放在数据挖掘和算法优化 [25] 国际化挑战 - 海外数据安全要求高 需各国本地化部署和训练 数据闭环需求对财力和人力提出巨大挑战 [29] - 目前海外消费者对智驾感知较弱 [29]
“比亚迪的资源不支持搞内部 ‘赛马’,只能去跟外部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