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端侧AI下沉AIoT决策权—从"硬件角色"到"价值重组"的产业重构追问
36氪·2025-07-31 19:12

文章核心观点 - 端侧AI推动AIoT产业从"物联网+云端AI"的简单加法逻辑转向"现场感知-实时决策-智能服务"的闭环系统 触发设备形态、商业模式、产业分工和价值分配的四重重构 [1][2][15] 设备形态重构 - 终端设备从"传感+通信"形态升级为支持端侧AI模型运行的"自主决策"智能设备 从被动数据采集节点转变为主动决策者 [3][4] - 设备形态重构的核心突破点是功耗-算力比而非单纯算力提升 1mA功耗差异即导致续航天差地别 能效预算成为硬约束条件 [4][5] - 在电池容量/散热空间/安全法规等多重约束下 功耗-算力比是唯一可优化自由度 决定设备形态定义权 [5] 商业模式重构 - 从"卖硬件+云平台"一次性交易转向"场景定义硬件下的智能服务订阅"模式 硬件可能接近成本价销售甚至免费提供 [5][6] - 盈利重心从硬件溢价转移到可计价的智能服务 用户更愿为服务结果而非硬件物料付费 [6][8] - 智能服务订阅形成长尾收入 个性化数据资产在合规前提下强化用户生态壁垒 [8] 产业分工重构 - 从"芯片-模组-终端-云"链式分工转向"端云协同、软硬一体"网状生态 要求产业链各环节具备软硬协同能力 [9][10] - 阻力来源于旧格局利益分配再谈判成本 突破点在于将"芯、模、端、智"四要素耦合成高效迭代单元 [10] - 数据/算力/算法需在同一迭代周期协同优化 任何层级滞后都会导致竞争力丧失 [10] 价值分配重构 - 利润中心从云端向边缘侧和终端侧迁移 硬件定义者成为价值分配首要受益者 [2][11] - AI硬件成为智能生态物理入口和数据入口 掌握硬件定义权即锁定细分场景高价值入口 [11] - 垂类模型能力厂商凭借场景专属的智能封装能力和高质量数据获得新生态青睐 [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