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实践(三门峡案例) - 精准治污方面,持续改善天鹅湖水质,关停沿黄排污企业800余家,推动弘农涧河等支流水质提升至Ⅱ~Ⅲ类,清理河道42条125公里,国控及省控10个断面水质年均值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以上[1] - 综合治理方面,关停封堵小秦岭矿区矿坑千余处,清运矿渣数百万吨,投入4.4亿元治理资金修复矿山5610亩,黄河湿地鸟类与植物种类倍增,小秦岭水质达Ⅱ类标准[1] - 法治与科技方面,颁布全国首部《白天鹅及其栖息地保护条例》,设立全国首个地市级"大天鹅研究中心",构建融合视频智能分析、物联网及3S技术的综合监管系统[1] 河南省整体生态保护成效与举措 - 高层部署与顶层设计方面,成立由省委书记及省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出台《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办法》,编制多项专项规划,率先实施黄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并与山东、陕西签订跨区域执法联动协议[2] - 系统治理成效方面,黄河干流(河南段)水质连续5年稳定达到Ⅱ类,流域优良水体比例超过90%,2024年流域PM2.5及PM10浓度较2020年分别下降13.0%和13.5%,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及医疗废物处置率均达100%[2] - 专项行动方面,协同推进流域水、大气、土壤污染治理,开展"清废行动"及"清四乱"等,高标准完成4594座历史遗留矿山污染状况调查评价[2] 未来生态保护工作方向 - 科学谋划方面,系统开展"十四五"总结评估与"十五五"规划研究,将流域综合治理融入水资源开发、水环境保护与生态系统稳定各环节[3] - 巩固治理成效方面,以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提升监管与科技支撑能力,持续开展黑臭水体整治、入河排污口治理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重点攻坚行动,确保黄河干流Ⅱ类水质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安全[3] - 协同治理方面,强化"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及"水陆统筹"治理体系,从关注指标改善向关注人民群众获得感延伸[3]
总编有约·“两高四着力”大家谈丨共同抓好大保护 协同推进大治理
河南日报·2025-08-01 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