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规划生态旅游线路要“形魂”兼具
中国环境报·2025-08-01 07:27

政策导向与行业机遇 - 四部门联合印发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推动生态文化融入旅游发展,并围绕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传统生态文化传承等主题推出一批生态文化特色旅游精品线路 [1] - 政策旨在构建文旅融合长效经济链、赋能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及推动生态文化“活态传承”的实践路径 [1] - 各地已推出示范线路,如安徽皖南人文山水线路、广东美丽广东生态文旅线路、青海环青海湖精品线路及河北石家庄以太行山和滹沱河为骨架的生态主题线路 [1] 行业现存挑战与风险 - 部分线路开发存在“重形轻魂”倾向,仅简单串联生态优美景点而缺乏对地域生态史和文化传承脉络的深度挖掘,导致生态文化底色不足 [2] - 此类线路缺失知识性、故事性和趣味性,使“生态文化”沦为引流噱头,长期可能因缺乏独特游览价值而丧失影响力和生命力,导致游客失去深度体验动力 [2] 产品开发与内涵提升策略 - 需系统梳理沿线生态基因与文化密码,将生态专业知识转化为游客可感知的旅游体验,例如邀请生态学者参与设计,挖掘地貌、植被、物种的生态功能与科学价值 [3] - 应探寻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如展现游牧民族轮牧制度、渔民禁渔乡约等,使线路从“景观拼图”转变为“生态文化集锦” [3] - 通过讲好生态环保故事,聚焦今昔变迁案例如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从过度开发到生态恢复的对比,并利用解说牌、纪录片等形式让理念可感可知 [4] 用户体验与沉浸式设计 - 行业需构建可参与的实践场景,如在河流线路中建设水质监测微型实验室,引导游客采样分析pH值、化学需氧量等指标,对比不同河段水质 [5] - 在非遗工坊线路中开辟实操专区,让游客学习竹篮编制等工艺,体悟就地取材、循环利用的传统生态环保理念,实现从“看风景”到“读风景”的深度转化 [5] - 沉浸式体验的核心是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促进生态文化从认知到认同的深化,最终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高质量转化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