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2万亿元的大生意,瞄准年轻人的钱包
36氪·2025-08-01 09:07

情绪经济市场概况 - 情绪消费相关产业2013年以来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 [2] - 预计2025年中国情绪消费市场规模突破2万亿元 [2] - 潮玩、宠物、运动三大情绪赛道在618大促期间实现爆发式增长 [13] 消费群体特征 - Z世代是情绪消费主要群体 通过消费行为寻求情绪纾解与精神归属 [5] - 64.6%的18-65岁受访者更看重精神消费 [4] - 48.9%消费者认为每周需要单独时间彻底放松 [4] - 44.2%消费者尝试过多巴胺穿搭 [4] 消费行为模式 - 消费者追求纯粹持续的治愈力、不麻烦的陪伴感及即时情绪快充 [4] - 52.2%消费者通过刷微短剧实现快速沉浸和即时纾压 [10] - 43.3%消费者选择0压力社交的轻陪伴活动 [10] - 40.7%消费者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辅导 [10] - 36.7%消费者选择自然疗愈方式如晒太阳 [10] 产品与服务形态 - 线上服务包括爱因斯坦的脑子、好运喷雾、情感树洞、叫醒、陪聊、哄睡等 [2] - 线下消费涵盖Jellycat毛绒玩具、水晶、LABUBU盲盒、演唱会、与"纸片人"约会等 [2] - LABUBU通过"随机+稀缺+限量"盲盒机制刺激多巴胺分泌 带来准博彩体验 [15] - 虚拟陪伴服务成为数字化社交资本载体 用于构建理想化人设 [7] 消费心理机制 - 情绪消费与个体焦虑水平和孤独感显著相关 [7] - 消费者通过情绪投射将压抑情绪转移至LABUBU等载体实现纾解 [13] - 平台通过即时反馈(如打赏提醒)激活用户快思考系统 削弱理性决策 [7] - 情绪消费被归类为"逃避型体验" 价值在于短暂脱离现实压力 [7] 社会文化背景 - 未来不确定性(37.1%)、经济负担(36.7%)、工作压力(35.0%)是主要压力源 [10] - 消费者通过情绪消费填补线上社交的情感空洞 但加剧现实社交能力退化 [8] - 年轻人更愿意为情感、表演、身份认同消费 LABUBU成为身份表演媒介 [15][17] - "创费"概念流行 消费者为创造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消费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