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市值4000亿,90后辍学生干出今年最大IPO,股价暴涨250%,靠AI翻身
36氪·2025-08-01 09:12

IPO基本概况 - 公司于7月31日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代码为FIG US,发行价为每股33美元,募集资金12亿美元 [1] - 上市首日开盘价85美元,收盘价飙升至115.5美元,较发行价上涨250%,市值达到约563.02亿美元,成为2025年美股迄今规模最大的IPO [1] - 首日成交量为6063.09万股,成交额为63.79亿美元,换手率为12.44% [2] 财务表现 - 2024年收入为7.49亿美元,同比增长48%,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为2.28亿美元,同比增长46% [6][17] - 2023年净利润为7.38亿美元,主要得益于与Adobe合并终止所获的10亿美元终止费,2024年净亏损为7.32亿美元,主要因研发费用高达7.51亿美元 [20]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净美元留存率达到132%,总留存率为96% [29][32] 业务与客户 - 公司是全球云端设计协作平台,产品被广泛应用于谷歌地图、优步、微信小程序、抖音等知名应用 [2]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全球付费客户达45万,其中95%的财富500强企业和78%的福布斯全球2000强企业为其客户 [3][26] - 年度付费超过1万美元的客户达11107家,年度付费超过10万美元的客户达1031家 [29][31][32] 人工智能战略 - 招股书中“AI”一词出现超过150次,AI是此次IPO的核心叙事 [6][16] - 旗下主要产品如Figma、FigJam、Dev Mode等均已引入AI能力,2025年计划推出Figma Make、Draw、Sites、Buzz四款AI驱动的新产品 [6][9] - Figma Make支持用户通过自然语言指令生成可交互原型,Figma Draw的AI能力可自动完成移除图像背景等重复性任务 [10][11] 研发投入 - 2024年研发费用为7.51亿美元,较2023年的1.65亿美元增加5.86亿美元,增幅达356% [20][21] - 研发费用增加主要由于员工人数增长、员工相关成本以及AI相关成本上升,截至2025年3月31日,约46%的员工从事研发工作 [20][21]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由迪伦·菲尔德和艾文·华莱士于2012年共同创立,曾一度濒临倒闭,后通过聚焦云端实时协作设计工具获得成功 [3][24] - 2022年Adobe曾计划以200亿美元收购公司,但交易于2023年因监管原因终止,公司因此获得10亿美元终止费 [6][25] - 2024年7月完成新一轮融资,估值为125亿美元 [25] 公司治理与股东结构 - 公司采用多类别股权结构,B类股每股拥有15票投票权,联合创始人迪伦·菲尔德持有67%的B类股,拥有51.1%的投票权 [34][36] - 主要机构股东包括Index Ventures、Greylock Partners、KPCB、红杉资本等 [35][36] - 首席执行官迪伦·菲尔德2024年总薪酬约为9068万美元,其中包含与限制性股票单位解锁相关的股票奖励 [36] 市场规模 - 根据IDC报告,公司所处“全球从事软件设计的劳动力”对应的市场规模约为330亿美元,预计到2029年相关劳动力将增至1.44亿人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