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战略调整 - 新任CEO陈立武主导大规模业务精简,包括剥离非核心业务(汽车、FPGA子公司Altera 51%股权以44.6亿美元出售)、裁员15%(约1.5万人)及取消德国马格德堡和波兰工厂建设计划[1][4][8] - 战略方向从基辛格的IDM 2.0(重金投入制造追赶台积电/三星)转向"先有客户再投资",明确KPI为改善毛利率、缩减资本支出[5][8][9] - 可能暂停或取消14A(1.4纳米)及后续先进工艺开发,若无法获得外部关键客户,此举将动摇公司技术领先定位[1][4][12] 制造业务危机 - 14A节点是英特尔首次采用ASML High-NA EUV光刻技术的关键平台,被视为反超台积电/三星的核心机会,放弃将导致退出尖端制程竞争[1][4][12] - 若放弃14A,代工业务仅能依靠18A/Intel 3等旧工艺,与台积电5nm/3nm差距显著,难以吸引高端客户[12][13] - 制造能力衰退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光刻/EDA/材料团队边缘化,公司向设计公司转型,违背长期坚持的IDM模式[12][16] 行业竞争格局 - 英特尔市值跌破1000亿美元(一度低于700亿),不及AMD六成,远逊于英伟达4万亿美元市值,反映市场对其技术落后与战略摇摆的担忧[9][15] - x86架构面临Arm/RISC-V的生态挑战,制程研发失去下游产品支撑,制造投入转为负担[16] - 台积电/三星在7nm/5nm节点领先,英伟达/AMD依托其先进工艺抢占高性能计算/A芯片市场,加剧英特尔份额流失[15][16] 历史与技术瓶颈 - 英特尔曾以"Tick-Tock"模式引领行业,但14nm/10nm制程延误导致技术节奏崩盘,被台积电全面超越[15] - IDM 2.0战略矛盾显现:设计部门受制程拖累,制造部门缺乏外部竞争压力,集成模式从护城河变为束缚[16] - 陈立武强调18A工艺为未来十年支柱,但技术差距可能迫使公司退回IDM 1.0时代[16][17]
或暂缓14A工艺开发,英特尔断腕自救,陈立武能否力挽狂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