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华民股份在光伏业务持续亏损的背景下,宣布以不超过1亿元现金投资广东天太机器人,预计持股8%,这是公司三年内第二次重大跨界[1] - 公司强调此次投资为战略布局而非财务投资,目标是通过光伏产业链客户复用和技术协同(如光伏-储能集成方案解决机器人续航问题)实现双赛道协同[1] - 光伏业务已连续三年亏损,2024年归母净利润亏损2.98亿元,资产负债率飙升至85.09%,与头部客户签订的200亿元订单实际履行不足10%[6][7][8] - 机器人行业被公司视为新增长点,引用麦肯锡预测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达700万台,中国市场占比40%,年复合增速超80%[4] 业务布局 光伏业务现状 - 2022年以5600万元收购鸿新新能源80%股权切入光伏赛道,规划总投资超50亿元的云南20GW硅棒、14GW硅片及安徽10GW异质结项目[6] - 2023年与一道新能、正泰新能等签订超200亿元供货合同,但实际履行金额仅7亿元(一道新能44亿元合同仅履行2617万元即终止)[7] - 鸿新新能源业绩承诺三年累计净利润3800万元,实际累计亏损5.2亿元,业绩补偿款5600万元仅收到200万元[9][10] - 2024年单晶硅片价格较2023年高点下跌超40%,行业全面亏损导致公司营收同比下降12.2%至10.32亿元[7][8] 机器人领域布局 - 投资标的广东天太机器人拥有200多项专利(含100+发明专利),掌握减速器、中空电机等核心部件技术[11] - 公司计划通过"参股卡位+场景协同"模式,优先布局光伏制造场景的机器人应用,未来可能行使优先并购权[5][11] - 当前1亿元投资额与光伏初期投入相当,但8%持股比例被行业视为"试探性布局",话语权有限[5] 财务表现 - 2024年归母净利润亏损2.98亿元,同比扩大50.2%,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降至-40.98%[8] - 经营活动现金流连续两年为负,2024年净流出7839万元,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恶化至净流出8894万元[8][9] - 资产负债率从转型前10%飙升至2025年一季度85.09%,总资产虽增长49%至36.45亿元,但净资产缩水32%至5.94亿元[8][9] 战略表述 - 公司称光伏仍是主业,将聚焦现有产能提质增效,同时以"轻资产模式"培育机器人业务[11] - 双赛道协同逻辑包括:光伏制造场景的机器人需求嫁接、光伏技术解决机器人能源痛点[1][11] - 行业分析质疑其缺乏机器人领域技术储备,可能重蹈光伏"跨界即亏损"覆辙[5][10]
华民股份的跨界之路:光伏业务连亏三年后,1亿元押注机器人赛道能否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