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市场竞争格局 - 美团、淘宝、京东同步发文抵制恶性竞争,外卖大战告一段落 [1] - 巨头竞争焦点转向AI领域,包括自研大模型和具身智能 [1] - 外卖市场渗透率达22.6%,订单量增速降至7.2%,平台需为每单补贴3-12元维持增长 [18] 京东战略布局 - 京东持有2095亿现金及等价物,拥有3600个自营仓库及云仓,总管理面积3200万平方米 [6] - 京东单日投资16亿元领投三家具身智能企业(千寻智能、逐际动力、众擎机器人),覆盖"AI大脑-硬件本体-场景落地"全链条 [1][7] - 京东物流场景作为技术验证"试验场",拣货效率提升3倍以上 [6][7] - 京东推出JoyInside平台,将自研大模型植入第三方机器人硬件,建立"买机器人上京东"渠道心智 [14] 美团投资策略 - 美团连续投资星海图、自变量机器人等具身智能项目,成为宇树科技最大外部股东 [1][11] - 美团2024年累计投资8家具身智能企业,单年投入超十亿元 [15] - 美团开放700万商户网络作为试验场,银河通用人形机器人已落地无人药店 [15] 阿里技术路线 - 阿里通过大模型底座投资逐际动力、星尘智能,专注"大脑"而非"本体" [16] - 阿里将云计算、大模型与机器人技术深度绑定,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16] - 阿里云大数据和AI平台具备千卡、万卡规模算力集群,可延伸至具身智能产业 [16] 行业投资趋势 - 2025年前5个月机器人领域融资额达232亿元,超过2024年全年209亿元总和 [14] - 巨头通过投资而非自研布局机器人赛道,因硬件领域"越亏越深"特性 [11][12] - 配送机器人成本高昂(60万元/台),单均成本12元远高于骑手4-5元 [11] 市场估值与增长 - 京东静态PE仅8倍、美团18倍、阿里16倍,股价表现逊于恒生指数11%涨幅 [18] - 具身智能技术成熟后可能改写行业规则,从"补贴大战"转向"技术密度" [18] - 技术-产品-市场正循环是决定胜负的关键,需将单台机器人成本压缩至接近商用 [18]
外卖(WAIMAI)大战尴尬收场,但巨头们仍在“窘境”中竞争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