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链价格动态 - 多晶硅N型复投料成交均价反弹至4.71万元/吨,N型颗粒硅成交均价达4.4-4.5万元/吨,较6月低点上涨30% [1][7] - 多晶硅期货主力合约大涨8.87%至54705元/吨,创近期新高 [7] - 硅片价格全面上涨:N型G10单晶硅片(182183.75mm)均价1元/片,N型G12R(182210mm)1.25元/片,N型G12(210*210mm)1.44元/片,环比月初涨幅分别达27.91%/25%/21.01% [15] - 电池片价格被动跟涨但仍低于全成本,TOPCon电池片(182-183.75mm)均价0.27元/W,涨幅8% [15] - 组件价格持续低迷,双面双玻N型组件(RMB)价格区间0.62-0.83元/W,未现明显上涨 [1][13] 价格传导机制分析 - 硅料价格通过成本推动效应传导至硅片和电池片环节,但组件端价格传导受阻 [1][15] - 组件企业采用"合同外送功率"等隐蔽方式维持实际成交价低于0.7元/W,与理论成本倒推的1元/W存在显著差距 [15] - 终端电站收益率制约组件涨价,136号文要求新能源项目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导致电价下行压力,影响装机需求 [19][22] - 分布式光伏市场萎缩明显,部分企业退出市场,已立项项目因收益率不达标可能放弃 [20][21] 行业政策与监管动态 - 反不正当竞争法严格执行,禁止低于成本销售,14个月低价局面终结,东方希望等企业因被举报接受核查 [5][6] - 硅料产能收储计划推进困难,涉及多方利益协调,传闻收购价6-8亿/万吨产能且分期五年支付 [3][12] - 行业呼吁加强价格信息披露透明度,建议参照乘联会模式建立定期价格发布机制 [2] - 出口政策调整酝酿中,包括取消13%出口退税、限制最低出口价、实施配额管理等建议 [24][25] 供需格局与竞争态势 - 多晶硅产能过剩显著,350万吨产能对应150万吨需求,理论开工率仅42% [9] - 头部硅料企业凭借成本优势(自备电厂/水电)获得订单集中,新玩家面临出清压力 [6][8] - 硅片企业主动减产降负荷,通过控制供给支撑价格,但亏损压力仍存 [1][15] - 组件环节出现弃标现象,企业因成本压力拒绝履行低价中标合同 [26] 市场预期与战略动向 - 头部企业预期硅料价格将维持在7-8万元/吨水平,基于并购整合资金成本测算 [10][11] - 隆基绿能等企业6月低价囤货,显示部分企业对市场节奏的精准把握 [26] - 下游企业担忧"拥硅为王"重现,呼吁对硅料价格设置上限 [12] - 硅料涨价持续性存疑,若不能传导至组件端或将引发新一轮产能释放 [7][9]
硅料价格直指6万,为什么没有传导到光伏组件?
格隆汇·2025-08-02 03:09